• 7阅读
  • 0回复

香港《新晚报》载文谈蒋经国同宋美龄的矛盾《当面我的妈,背后他妈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5-08-30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七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以《当面我的妈,背后他妈的!》为题刊登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这十多年来,台北“朝野”所熟稔而作为笑谈的蒋家小朝廷“宫闱秘事”之一,便是蒋经国对宋美龄的态度:“当面我的妈,背后他妈的。”
    蒋经国是否当面这么“叫”?在《守灵一月记》中的“母、母”不绝,倒是如“闻”其声,但两人之间的别扭情状,远在抗战时“太子”自莫斯科回国之后已经开始,迄遁台而更形恶化,到蒋介石长期缠绵病榻而尖锐起来,迨“父王尸骨未寒”时使台北官场为之震动的罗友伦“调职”消息,一般被“公认”为蒋经国对宋美龄“缴械”的布置。宋无兵权,但罗友伦既是宋的同乡、罗妻又是宋的契女“兼”同乡。蒋介石的乡土观念之重世所罕见,蒋经国尽管已经无此条件,但“赣南死党”李焕、王升、赵聚钰等人的几个小小圈子,在今日台湾那股气焰,不逊于老蒋的“奉化嫡系”。于是,假如有一个以“母后”为中心的武力系统出现,对这位“新主”来说是不堪设想,而一个以“母后”为中心的“广东系”如果出现,对这位“新主”来说同样难于应付,于是“先下手为强”——在这方面,蒋经国绝非《守灵一月记》中自我描绘如此“哀伤逾恒”的蒋经国了。
    那次四月七日的调动,罗友伦以“总政治部作战部主任”调为“联勤总司令”,遗缺以原有的副主任王升升任。
    “总政战部”是蒋经国击败孙立人之后刻意经营的单位,权力甚大;但当时蒋介石尚在,“太子”已把王升放在罗的副手,用意甚明,如今因失去母子间作为平衡象征的蒋介石而不再平衡,蒋经国“文有李焕,武有王升”,以为如此这般,便能巩固他的小朝廷,可是在宋美龄来说,“乔治叶”叶公超早已被“太子”打入冷门,外交部门的“夫人夹袋中人物”逐渐为“太子夹袋中人物”所代替,当年什么什么“系统”尽皆失色。
    宋美龄在小朝廷外交部门的溃退,看来不是由于她的“老朽”,而是形势所趋,宋家在蒋家小朝廷中所占“地位”的“崩殂”,这一现象因蒋之死而更形尖锐。作为小朝廷“一个时代的结束”,真的是“三春去后群芳尽”。
    小朝廷中的勾心斗角,非我们一般人所能想像。由于宋子文的一直瞧不起蒋介石的为人,北伐后他曾组织空军,抗战前曾组织“税警团”,团长就是孙立人,这一情况使“父王”一直紧张到死,于是“太子即位”,第一件事便是“向母后缴械”,“我的妈”成为“他妈的”了。
    对于四月八日那个“小朝廷三军司令调动”消息,当时已经引起各方的注意,但小朝廷“辟谣”为“只是一次早已内定的小规模人事变动。”并且强调这是蒋介石所决定的。如果确有其事,为什么不在蒋死前发表呢?
    蒋介石死于四月五日深夜,蒋经国在《守灵一月记》中写四月六日“凌晨二时许,侍母移父灵于荣民总医院,祭毕后回家,天已东方发白,自感身体不适”。他在这篇东西里再三强调他的健康情况不佳,固然也是事实,但察其所为,那就不无利用这个来乞取他人同情和怜悯之嫌。蒋经国显然在使用“骤遭大故,身体不适”为烟幕,籍以掩盖小朝廷中剧烈的勾心斗角,由他挥拳出击,使“政敌”一一倒地,还要“不露痕迹”。
    就在“自感身体不适”的时候,极可能就发出了罗友伦等人的调职令。那是小朝廷乱成一团的时刻,六日下令,七日行文,八日见报,宋美龄根本没有挽回余地了。蒋经国对“母党”的第一个回合,就是如此这般。“母党”最使他感到紧张的是外交,如今周书楷已凌驾沈昌焕而上之,沈昌焕这个倒楣的“绝交部长”看来为日无多,即使仍在台上,也是形同虚设。“母党”中的所谓争夺兵权问题本来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失调,“新主”只要移动一二棋子,“母后”也只剩下向上帝祷告的份儿了。
    蒋经国何以这个回合“演来头头是道”?一则策划已久,二则有袁世凯和“父王”的经验足供仿效。袁、蒋两人的欲取故予,欲进故退,大耍“劝进”“引退”的丑剧,这些近代史使人见而掩鼻,但蒋经国看来已学得很到家似的,对“母后”当面“我的妈”,背后“他妈的”,不过是例子之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