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香港《新晚报》文章《萧斯塔科维奇死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5-08-26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八月十四日发表一篇题为《萧斯塔科维奇死了》的文章,摘要如下:
    萧斯塔科维奇在八月九日死了,死因是心脏病,终年六十九岁。
    这个成名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所谓“苏维埃”作曲家,一生摇摇摆摆,曲曲折折。斯大林生前他歌颂过斯大林,斯大林死后他随着赫鲁晓夫的调子大反斯大林。他的音乐从未缺少过苏联人民对他的正直的批评,他的音乐风格从来未摆脱过现代主义,他自己认为最崇高的东西未有超过所谓“人道主义”的思想。终其一生,尽管摇摇摆摆,曲曲折折,但实际上躲躲避避,遮遮掩掩,万变仍不离其资产阶级音乐艺术之宗。实在不能把他当成为什么苏维埃作曲家。
    萧斯塔科维奇生于一九○六年,一九二六年写成第一交响乐,“大获成功”,但当时的批评也认为那晦涩的和声和破碎的曲调语言“明显地脱离了现实主义”,流露了“抽象”的表现手法。其后一九二七年写第二交响乐,一九三一年写第三交响乐,尽管这两个作品都有很“革命”的“标题”,但在当时都受到强烈的批评,认为依然是充满抽象的形式主义表现手法的东西。然后,他于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这几年间,接连写了几部恶劣的作品。由于接二连三,大举进攻,于是在一九三六年由当时的《真理报》点名批判,文章的题目是《舞剧的虚伪》,严厉批评他的《姆钱县的麦克白夫人》和舞剧《明净的小溪》,并且指出了在其他艺术领域里也有这样的危险的倾向。
    一九三七年,经受过批评的萧斯塔科维奇暂时不敢放肆,写成了一部较老实的作品《第五交响乐》,四十年代期间,他写过两部钢琴重奏作品,获得奖金,一九四一年他写了第七交响乐,描写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较知名。
    然而大战还未结束,在战争艰苦的岁月里,他又写了极其恶劣的第八、第九交响乐和许多室内乐,由于性质的严重,一九四八年二月,当时的联共(布)中央对萧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作出了决议,严厉指责他的错误倾向。当时这位作曲家曾公开发表意见说:“听到了对于我的音乐的指责,并且这些指责又是中央委员会指出的,不论我是如何地感到沉重,我知道,党是正确的,党希望我好,同时,我也应当寻找具体的创作道路,这道路将会引导我走向苏维埃现实主义的人民的艺术领域。”
    自此以后,他写了《森林之歌》(清唱剧)第十交响乐等多部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得到一些好评,但指导思想和艺术手法,也受到许多正当的非议,例如那些突发性的节奏和刺耳的和声,空洞暧昧的“忧郁”和表面的机械式的“快乐”等,在在显示出一种很不健康的情绪。
    一九五三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其后大反斯大林,在音乐领域上,第一个事件便是为充满黄色、暧昧的《姆钱县的麦克白夫人》翻案,公开提倡演出。在这前后,萧斯塔科维奇于一九五六年抛出了一篇自述性的文章《我所走过的道路》,公开表示:“我不能够忘记跟最有声望的导演丹钦科的会晤,他曾经是我的歌剧《姆钱县的麦克白夫人》的总导演。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一切都使我永志不忘”。又说“我很惋惜,国内已经有许多年没演奏过我放了许多心思和感情在里面的第八交响乐了。在这部作品内,有着表现人们所遭受到的痛苦,反映战争的可怖悲剧的尝试。”读者知道:以上两首作品,恰恰就是最恶劣的。
    这篇文章还自述了他所追随的音乐理想,那里连一丁点儿马克思主义的气味都没有,只是强调所谓“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
    人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何来有抽象的“人道主义”?可知“人性论”的文艺思想,就是萧斯塔科维奇的思想基础。
    近十几年来,他先后写成了十二、十三、十四、十五交响乐。他的十四交响乐被西方乐评人啧啧称奇。这实际是一部管弦乐歌曲集,完成于一九L六九年,全部歌曲都以死亡为题材,和声虽不怪异,但流露的死寂和绝望的感情,确难以使人相信这是一个“苏维埃”作曲家的作品,不过正如西方乐评人指出的:这种指导思想和个人悲剧性的倾向是他一贯的特点。这些话说明了:萧斯塔科维奇万变未离其宗。
    作为苏联修正主义宠庇的音乐家,他生前是修正主义文艺的活“榜样”,死后,给人的总印象也不外如此。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