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香港《大公报》文章:《三十年代的大萧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4-10-28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月二十六日刊登龚念年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摘要如下:
    最近,西方国家谈论三十年代大萧条的人又多起来了,这是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恶化的反映。
    美国参议员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在谈话中认为,当前的经济形势“具有三十年代的一切特征”。
    大家都知道,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大混乱是一九二九年十月出现的。那时,一股抛售风横袭纽约证券交易所,人人把手中股票当作“烫手红薯”,就连早一分钟脱手都好。股票指数从九月的高峰一路下泻,不知伊于胡底。
    既然金融大混乱发生在一九二九年,为什么后来又把那一时期称之为三十年代大萧条呢?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可以认清目前经济的走向。走向便是,在股票大跌价之后,接着而来的便是经济萧条,工业减产,银行关门,失业的行列越来越长。
    在一九二九年金融大混乱之前,美国经济在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九年初曾经出现了一个景气时期。当时刚上台不久的美国总统胡佛吹牛说,不久就可消灭失业和贫困了。他在八月刚刚说完这番话,十月就出现了经济上的十号风球,一发不可收拾。
    金融大混乱开始的那一天,华尔街人头涌涌,交易所内卖盘不断,一天就售出了一千二百八十万股股票,打破了交易纪录。然而,这个数字并没有站稳几天。五天之后,一千六百万股交易的新纪录又出现了。这个新纪录,也就象人体的血液一下子集中到脑部一样,马上引起脑溢血,造成了全身瘫痪。
    一九二九年九月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指数是二一六,从大混乱开始,指数一直跌了两年多,到了一九三二年一月,只剩下三十四。据勃洛金斯统计社统计,在三十六个月之内,有价证券一共贬值一千六百亿美元左右——请注意,这是接近半个世纪以前的一千六百亿美元。
    股票大跌价既压垮了股东,也压垮了工商业,更压垮了银行。在经济危机最深刻的四个年头之内,一共有五千七百六十一家银行破产倒闭,而到了一九三三年春季,美国国内每一家银行的大门都紧闭起来了。在空前金融危机的后面接踵而来的是工业的崩溃。在这几年中,煤的生产减少了百分之四十一点七;铁,百分之七十九点四;钢,百分之七十六;汽车,百分之八十,其他工业的生产也相应下降。当时,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从七百亿美元下降到三百一十亿美元多一些。
    农业遭受危机的打击并不逊于工业。农产品的价格下跌,大企业反而抬高农业机器、肥料以及其他农民所必需购买的物品的价格,剪刀差更为增大。小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卖到一美元一蒲式耳,当时则跌到二角五分,玉蜀黍跌到了一角,而棉花跌到五分钱。
    美国的大风暴自然影响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总的来说,在一九二九年与一九三二年之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跌了百分之四十五。德国的工业生产跌了百分之四十五,本来早已发生了萧条的英国又跌了百分之二十五。在各个主要的工业国家,物价几乎下跌了三分之一。
    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崩溃了;世界贸易的总额(以危机发生以前的金元来计算)从一九二八年的三百三十亿美元跌到了一九三三年的一百二十亿美元。美国在一九三三年约有一千七百万失业者,德国有八百万,英国有四百万;而在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瑞典、波兰以及其他许多国家,还有好几百万。农业方面的危机也使千百万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中。
    货物卖不出去,生产过剩现象严重,为了要维持价钱,便出现了毁弃商品办法。美国棉花有四分之一在棉田中铲倒,巴西一年毁掉咖啡豆一千万袋(约合世界当时每年消费量)。
    商品的大量毁弃,仍旧不能解救恐慌,于是转从破坏生产力上想办法。美国在这四年中拆毁化铁炉六十座,炼钢炉十二座,轧钢机十二座。德国拆的也不在少数。于是国内出现了进一步动乱。以美国为例,一九三○年失业工人在全国几十座城市中举行大示威,次年,又有了向华盛顿进发的全国反饥饿大进军。但是,在另一方面,法西斯主义乘势蠢动。希特勒借着德国经济支离破碎的机会,攫取了政权。
    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其间也不过是几年的距离。
    把目前的西方经济情况与三十年代大萧条时相比,许多相同的黑影已经出现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