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香港《新晚报》刊登一篇署名文章:《印度见闻》(待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4-10-01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九月七日刊登一篇署名美国路易斯·过写的文章,题为《印度见闻》,摘要如下:
    最近动乱期间在东非居住的我,曾目击大批印度人死于异乡。他们在烈日下成群结队漫无目的地四处流浪。其实,他们是可以返回印度的,但是有谁愿意这样做呢?谁也不愿意。很明显,这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地步了。年青人把出路寄托在西方。可是,这又谈何容易。他们的祖父曾乘着那些用来载奴隶的大帆船到非洲来经商。
    现在,年青一代或不那么年青的人从来都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
    “的确,”我和我的印度朋友讨论对待印度人社会的态度时说,“那些技术人员和那些有经验的潜水人员,在象印度这样一个广大的国家里,应当被看作是财富,因为印度那些有名的城市里都充满了各种问题,农村又异常落后。”
    “不,”我的印度朋友告诉我,“印度人不仅憎恨新来的人,他们妒忌任何人的成功。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你的商店生意兴隆的话,他就在你隔壁也开一间同一性质的商店,设法抢尽你的生意。这样,你的商店关门了,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当我和我的儿子到印度旅行时,我们又听到了类似的故事。那些在外国留过学的人,所受的打击特别大。所以留学生回来后,许多人都无所事事,他们的才能本来是可以为他们同胞的需要作出贡献的,可就因为这样,人材都浪费掉了。有一位电气工程师对我说,他除了只能找一个象清道夫这样卑微的工作外,其他的都别想了。“但如果我有一个亲戚或朋友在政府部门里,那情况又不一样了。”他偷偷地这样告诉我。结果,他现在也准备出国了。要知道有多少人找不到出路,他们的心里都充满了愤懑不平。
    在新德里的墙壁上都涂满了“印度见鬼去吧”以及“印度必须降低物价”等标语口号。只要一谈起英迪拉·甘地,人们都会摇头叹息:“她只不过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政客,只知道死死地抓权。”人们普遍对她表示不满。较世故的人明白她一个人是不能独揽大权的。“有很多政党和政治家都在追求自私的目的。”有不少人轻蔑地说。的确,那些争权夺利的人脱离人民,高高在上。他们既看不见、听不到,也不理解。就算他们理解,他们也无动于衷。
    因为他们有薪水,不愁吃,不愁穿,住的是洋房,有哪一样不是称心如意的呢?就这样,有钱人与穷苦大众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看来是没法解决的。
    那些脑满肠肥的商人及其珠光宝气、穿着时髦的太太,则又是另一类人。他们对于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与制度视若无睹,但他也会象那些政客一样,在茶余饭后,老套地谈一下印度的缺点,而这些缺点只是些皮毛,他们只不过是一帮动动嘴看热闹的人罢了。那些豪华旅店和独家经营的餐厅都是他们的不动产。他们与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劳苦大众,构成了明显的对照。
    在印度,对于游客来说,如果手续由旅店或某一团体组织来负责,则省去不少烦琐事项。可是如果要游客本人亲自办理,那么即使是一件很简单的小事情,也会搞得复杂异常,不胜其烦。这实在是没法解释得通的,因为在那里从上到下人人都讲英语,特别是政府工作人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官僚作风即英国统治遗留下来的东西。随便举个例子吧,如果我们要在新德里买一张火车票,那首先就得申请。在申请前还要以能够进入车站为先决条件。在车站入口处有一个小小的办公室,在那里,每人都要填一个表,回答一连串不相干的问题:你双亲的名字、年龄、职业,等等。好不容易填满这张毫无意思的表格后,人们就可以发现负责这部门的老爷看不懂这张表,于是焦急的人们只有耐着性子一个一个字地向他解读。好不容易令他明白后,只见他“拍”的一声,把那张表格捏成一团,扔进废纸篓里,然后才让我们进入大门口。但是,别以为这样就可以掏钱买票了。我们还有一连串的手续,填表和查问,这个人问完后,又轮到那个人再问,从这间房子出来后又进入另一座建筑物,这样反反复复,差不多搞了两天,然后又把我们叫到一个大房间里,一进入这办公室便看见一叠叠高高的文件堆在为数不少的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但只有极少数人在工作,有不少在呷着咖啡或茶,只见他们两眼一动也不动地瞪着前面。大厅里就挤满了象我们这样一群急得要命的游客。而那些工作人员倒有相当一部分在聊天或在闲逛着。一当要做实际工作时,这帮人便把我们一个个地叫到他们面前,或者干脆说“明天再来”,这句话对我们一肚子牢骚的游客来说可真不知道是听了多少遍了。然而到了第二天,他们又叫我们下星期再去。往往为了这些,游客与官老爷之间便有过不少面红耳赤的争执。没想到在印度为了一张火车票,便搅到满天神佛,到了最后,我们才发现原来真正的售票处是设在另外一个地方,并且还规定在开车前一小时左右才允许买票。印度之酷热,久已有所知,遇上这等事情而不动肝火者几稀!
    电讯和邮政局组织不健全,使人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幸好我们遇上了一批来自英国的印度游客,当他们明白我们所处的困境时,纷纷伸出友谊之手。他们这一帮忙,倒使我们省了不少不必要的麻烦。印度航空公司花了不少广告费为其鼓吹旅游事业,可是他们一点儿也没替那些当地的游客着想。写到这里,我不由得要与在中国旅行时作一个比较。在中国,一切该办的手续,旅行社已替旅客们办妥,尽量给予旅客方便并安排他们参观解放后人民所取得的成就,中国这样的做法,对印度来说,又是一个何等鲜明的对照!
    印度的牛,历来是被认为神圣不可触犯的。只有极少数用来耕种及挤奶,那末其余大部分的牛怎么样呢?既无人看管又无人喂养,终日四处流浪,有不少倒毙在街头。这些牛见到什么就吃什么,与此同时,它们又随地拉屎撒尿。畜牲是如此,人又怎么样呢?哦,原来在印度不管是小孩还是成年人,都是随地大小便的。这就无怪小巷里,墙根上到处都是屎尿,臭气熏天。
    在印度,垃圾随处抛,秽气四溢,实在太不象话,奄奄一息的乞丐则横卧在街头等待死神的降临。
    而那些尚有气力行走的,则死死地拉住行人的衣袖,哪怕是婴孩,在她妈妈的扶持下,也向途人伸出枯瘦的小手。(待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