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印度《联系》周刊文章:《一场严重危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4-09-24

    【本刊讯】印度《联系》周刊八月十五日一期刊登一篇题为《一场严重危机》的文章,摘要如下:
    这个国家今天正面临着自从独立以来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过去的一年,广大阶层的人民日子难过,困难重重;不仅穷人如此,中产阶级也是如此。同时,过去的一年也是一小部分寡廉鲜耻的人——富裕农场主和商人,尤其是投机商、囤积居奇的人和黑市商人发横财的一年。批发价格在过去一年上涨了大约百分之三十
    ——在过去两年总共上涨了大约百分之五十。“受到保护的”有组织的员工的工资跟不上物价上涨。无组织的人的工资就更跟不上了。所以群众实际上更穷了,而通货膨胀的无情的运转,把他们辛辛苦苦赚得的收入转到了投机商和囤积居奇的人的越来越鼓的腰包里。政治领导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束手无策,持旁观态度,而官僚和既得利益者似乎是同心协力在加剧这种不平等的现象。
    破坏虽然收成并不坏,但是粮食的价格上涨了百分之三十。富裕农场主在粮食收购价格空前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以后,还不肯把剩余的粮食拿出来,批发商在促使政府放弃小麦贸易官办以后欺骗了政府。工业方面的情景同样暗淡。在尼赫鲁死后开始的、六十年代末期变得明显起来的破坏工业化基础的现象仍然存在。工业生产的平均增长率继续在急骤下降。一九七三年一月到十月的工业生产平均指数与一九七二年同期相比,绝对下降了百分之一点二。核心部门的情况尤其惨。钢产量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百分之一百零五点八,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百分之八十五点七,而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增长率下降到了百分之十六点五,在一九六六年到六九年则没有增长。一九七三——七四年度的设备利用率下降到了百分之六十五,而指标规定的利用率为百分之八十五。有迹象表明,在一九七四年,一些主要商品的产量绝对下降了,如布匹、棉纱、黄麻织品、水泥和铝。货币供应量尽管出现特大通货膨胀的危险越来越大,现在却还是不顾一切地扩大货币供应量。但是,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本身并不能解释物价的上涨,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了百分之十四点二,物价则上涨了百分之二十二点六。在一九七二——七三年度的繁忙季节,贷款增加了八十四亿五千万卢比,但是在一九七三——七四年度增加的数字高达一百三十八亿三千万卢比。在一九七三年十月到一九七四年四月,商业信贷总额为一百零一亿九千万卢比,而最高限额为五十五亿卢比。财政赤字继续出现,一九七三——七四年度的赤字是七十七亿八千万卢比。
    随着局势的继续恶化和物价的猛涨,生活补贴也就需要增加。
    法令七月份,政府不顾一切地颁布了三项法令:把大约四十五亿卢比冻结为定期存款,否则这笔钱就将作为对有组织的员工的生活补贴开支出去;限制分配给股票持有人的红利,希望用这个办法把消费性开支减少大约五亿卢比;对收入低于一万五千卢比的所得税纳税人实行强迫储蓄。然而,连官方发言人也承认,单靠这些措施对克服危机是起不了作用的。据说,这些措施是一个更大的反通货膨胀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总理曾经答应过,不会让预算赤字超过十二亿五千万卢比,还答应要向富裕农场主筹措资金。政府已经答应采取非常行动对付逃税者,还承认有必要发起一次大的反囤积运动。这些都是迹象,表明对危机的严重性已隐隐约约有所认识。但是从认识到采取行动,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