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香港《大公报》文章:《恩格斯的歌剧手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4-08-29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八月五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恩格斯的歌剧手稿》,全文如下:
    关于和马克思齐名的共产主义先驱者恩格斯(一八二○——一八九五年)的事迹,最近有了新的发现,证明他是一个学识渊博、具有多方才能的人。他年青时写的一个歌剧剧本最近在他的出生地乌帕塔尔发现。他的遗作在一百三十年之后的现在发现,确实令人惊异。
    歌剧的名称是《科拉·迪·连兹》,是个三幕八场的巨作。科拉·迪·连兹是十四世纪罗马的一个护民官,他想驱散当时的元老院,仿古代罗马之例建立共和,后因民众的蜂起而被杀。恩格斯在细格的打字纸上,正反两面用纤细的书法写了二十六页之多。
    发现这一手稿的是乌帕塔尔的一个年青社会史学者米·库尼里姆。他身兼位于乌帕塔尔巴尔门的“恩格斯之家”纪念馆馆长,但是这一珍贵遗稿的发现,可说完全是偶然的。
    今年三月,库尼里姆为搜集十九世纪前半时期的社会史史料,跑到市立图书馆地下室,整理《阿道夫·舒尔兹遗作》。阿道夫·舒尔兹是恩格斯同时代的人,以善作叙事诗而著名。他在整理这些资料时,突然手里出现一张手稿,一看正是他看惯了的恩格斯的书法。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记得当时心里一喜,连额头上的汗都淌出来了。”
    库尼里姆虽然并不怀疑他发现的是恩格斯的手稿,但为了慎重起见,将这份手稿拿到东柏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所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要求鉴定,结果收到的答复,都认为是恩格斯的笔迹不误。他立即根据遗稿和他自己的解说整理出一本书,已在最近出版了。
    歌剧本身反映了恩格斯青年时代对事物的正义感。据库尼里姆说,剧本想表现出主权在人民的思想,剧中并有元老的女儿和平民的恋爱,但爱情没有成功。据说另一个歌剧作者利希雅特·瓦格纳曾写过《科拉·迪·连兹》歌剧(一八四二年十月初上演),这是个历时五小时的大部头作品。恩格斯的剧本和瓦格纳的在场次安排上不同。恩格斯的歌剧充满了年轻人的热情,可能比较生硬,不适合上演。遗稿中有许多“十”的记号,看来也是他自己的歌剧习作,而非正式的作品。
    但是,这份遗稿怎的会夹在舒尔兹的遗作集里面,这点还不能解释。恩格斯在一八三九年时曾以“费里特里希·奥斯华特”的笔名,向汉堡的杂志投稿,也在乌帕塔尔的《社会时评》和《文学批评》等杂志写稿,他曾以爱写诗而为人知。恩格斯的同时代友人卡尔·德·哈斯,曾计划邀集在乌帕塔尔的一些青年文化人组织文化沙龙,并拟推选恩格斯为领导。这个文化组织在一八四一年三月成立,恩格斯也参加了。很可能是这个时候,他将自己写的歌剧原稿,打算让这个文化组织的会员们观摩,而交到舒尔兹的手中的。在舒尔兹收到的一封信中,曾提及恩格斯曾答应为他学校时代的友人也是文化组织会员之一的作曲家古斯塔夫·贺伊扎写歌剧的事情。
    据恩格斯的妹妹玛丽写道,一八四一年三月,恩格斯正是二十岁,这时正是他已在不莱梅修毕两年半的商科再回到故乡巴尔门的时候。由于他对乌帕塔尔地方同以前比毫无变化而感失望之余,一面埋头读书,一面过他的“相当枯燥的生活”。恩格斯在读书之余,和弟弟费辛格很要好,在他的这份歌剧遗稿第四页上,曾画着两个男子击剑的图画,这也可能表明恩格斯当时过着不甚得意的生活,随手画画解闷。这个同样的画,在他一八四○年一月致友人弗·格列瓦的信上也有一幅。因此,这份遗稿可被判断为一八四○年到一八四一年之间的作品。
    《科拉·迪·连兹》是当时英国作家爱德华·巴·李顿写的小说,是部有名的作品,德文译本在一八三五年出版,恩格斯看来很被这部小说所感动。
    恩格斯在这段日子过着枯燥的生活,据东德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所编写的《恩格斯传》,提到他这段时期,也就是一八四○这一年的春天尝受到失恋的况味,为了忘掉这段罗曼斯,这年夏天他到意大利去旅行,旅行回来时已经九月,这时他再度离家,到柏林服兵役。另一方面,这年秋天乌帕塔尔的文化沙龙的青年们活动达到最盛的时期,恩格斯到柏林后还常有作品寄给沙龙。
    虽然,这份遗稿在文学价值等方面还待专家进一步研究,但是这一重要的手稿无疑是对研究恩格斯一生的贵重资料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