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英《泰晤士报》刊登佐尔扎文章:《莫斯科炼油厂里的阿拉伯石油武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3-11-25

    【本刊讯】英《泰晤士报》十一月二十日刊登了佐尔扎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莫斯科炼油厂里的阿拉伯石油武器》,摘要如下:
    阿拉伯人因为今冬可能非常寒冷而遭到各种责难,而克里姆林宫的幕后作用却往往被人忽视了。莫斯科这一次安排事情用意颇为深奥。
    最近,苏联阿拉伯语的广播非常克制,但是,在几年以来莫斯科一直敦促阿拉伯人利用石油武器来对付西方人。一项具有代表性的苏联广播,今年二月号召阿拉伯人“从外国人手里、从外国开采者手里收回石油武器,然后用这个武器转而对付他们。”
    莫斯科的广播反映了克里姆林宫在同阿拉伯政府的私下交往过程中所奉行的精心策划的策略的某些东西。莫斯科真正想要阿拉伯人干的事,岂止是停止供应石油,它还想要他们把石油收归国有。
    当阿拉伯人最后决定切断石油的时候,克里姆林宫可能感到大吃一惊。它在战争前夕是否仍然敦促他们关闭活塞,迹象表明似象又不象。
    莫斯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推翻保守的、石油丰富的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政权。这是它为什么一再在它所有的声明和讲话中敦促它的阿拉伯听众和阿拉伯政府使用石油武器,并对那些拒绝这样做的阿拉伯政权施加压力的一个原因。克里姆林宫也决没有忽视石油武器对欧洲、日本、美国及其盟国造成的损害。
    西方的将军们始终在要求得到更多的钱,来阻止俄国人切断西方的“石油咽喉”。但克里姆林宫在它的言行中所明显表现出来的战略计划是利用廉价的、政治和经济上更加有效的石油武器,间接地通过阿拉伯国家之手,而不去冒同西方在一个关乎它的生存的问题上进行直接军事对峙的危险。
    轻易地相信冷战再也不能作为大国的行动指南了。
    人们普遍地把大国在这次战争开始的时候的对抗当作是冷战产物的阿拉伯一以色列冲突的一种反映。大国主要关心的——正如现在的事态发展所已经证实的那样——是石油。当将来的苏联石油的缺乏被说成是克里姆林宫中东政策的主要因素之一时,广阔的西伯利亚石油资源被列举出来,以说明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但是,世界范围的石油饥荒的前景使政策制订者们的脑子集中考虑一些实际问题。国有化和中东“友好的”政府可能帮助俄国人廉价地获得石油——不然的话,俄国人将不得不花费巨额经费、十分困难地从西伯利亚来开采。但克里姆林宫现在应该知道,不管在短期内运用石油这一武器取得了何等的成功,西方早晚会找到应付的办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