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苏兹贝格发自上海的报道:《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国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3-11-01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月二十四日在《外交事务》专栏里刊登苏兹贝格从上海发出的一篇报道,题为《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国度》,摘要如下:
    恰好是半个世纪之前,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场通货膨胀摧垮了德国的经济。在一九二三年十月,一美分曾可以兑换六百二十五万马克纸币。现在,大多数国家再次对控制不住的物价飞涨感到惊惶失措,约翰·维齐教授在《国际货币评论》上写道:“当前的通货膨胀速度正在逐步加快,走向通货极度膨胀的起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由于考虑周密地谋求绝对自主和建立了一种奇特地自给自足的货币体制而摆脱了这种担心的一个国家。
    中国元一直是稳定的。卖给外国人的商品的价格已经提高,这或许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外汇。但是,对于所有中国人,基本商品的价格和工资都没有变动。
    谁都不知道中国流通的货币有多少,也不知道黄金和外汇储备是多少。他们不透露这方面的情况。但是,中国元同东欧经互会集团的货币价值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英镑在一年半之中与中国元的比价下跌了百分之二十。
    中国在一九六五年还清了欠苏联的债款(约达十七亿美元)以来,除了以“延期偿付”的形式接受的短期商业贷款之外,不再负有任何外债。这种商业贷款的利息通常为百分之五左右。中国银行偶尔也在伦敦购买黄金,这显然是为了防止外国货币贬值。
    除了公民们的衣服之类的少量个人财物和公社农民的自留地之外,一切都归国家所有。国家财政开支并不依靠税收。工人不用缴纳所得税,他们的工资由国家规定。工厂在扣下了(包括工资在内的)生产费用之后,将全部利润上缴给政府。
    这种制度不理会世界市场经济的波动,而且使得中国广大人民只限于拥有数量非常少的现金。但是,同一度的粮仓,而现在却大量进口粮食的俄国不一样,中国在粮食方面已经能够自给自足,而且现在也已成为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国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