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苏联发生了什么变化?阔别十七年的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3-08-28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八月十日到十七日连载了该社副社长铃木充写的一篇访苏印象记,题目是《苏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阔别十七年的印象》,摘要如下:
    我此前访问苏联是一九五六年夏天,所以从那以后已经消逝了十七年的漫长岁月。苏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当然,这次访苏仅仅呆了九天,说来是一次“跑步旅行”,并且只转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大城市。因此,我想这或许未必是一篇得当的通讯报道,而是一篇见闻性的印象记。街上的霓虹灯五光十色
    自踏进首都莫斯科起,得到最强烈印象的是无论在外观或内心世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机场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两旁,高层住宅鳞次栉比,漫步街头一瞧,男女服装也是色彩鲜艳,特别是妇女,除了中年以上的人,几乎全穿短裙,其中有的身着女裤和喇叭裤,偶而也能看到穿长裤的。昔日看不到的霓虹灯也出现了,从外观看,同欧美和我国的大城市几乎毫无二致。拒绝的反应减少了
    那么内心世界如何呢?虽然群众的真正心里不能那么轻易地摸到,但同过去相比,表情已经变得非常明朗,唯有这一点是确实无疑的。往常,倘若想在“红场”和公园拍摄女人的照片,对方就会说“不”或者“不行”,做出强烈的拒绝反应。可是这次在大剧院前的小公园,看到一群年青人在长凳子上合唱,我想把这个镜头照下来,便问“可以吗?”由于回答说“可以”,于是我“卡喳”一下按了快门,事后感到挺有趣。
    这可能是随着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的时代变迁,以及自由化和东西方交流情况的进展的缘故吧。“我不知道”
    我认为,莫斯科在外观上自不待言,民众的内心也有了大改观,然而也不是没有无论今天或过去都未曾发生什么大变化的地方。首先我想指出的是官僚主义的横行和服务精神的欠缺。党的机关报《真理报》和政府机关报《消息报》对此大加批判,可是好象没有什么改变。
    十七年前,我想一定要见一见前外长莫洛托夫,当时便通过负责接待我们的对外文化协会的途径进行了交涉。他们问,会见莫洛托夫想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回答说是关于日苏邦交正常化的,他们说“他现在不是外长”。我们又问,“那么他现在担任什么官职?”
    回答说:“我不知道。”根本不予理睬。在百货商店也得苦修
    我住的俄罗斯饭店虽然还不到那种程度,可是一到街上的饭店去吃饭,即使是一餐简单的午饭起码也得眼睁睁地等上一小时。除了负责招待的公务人员
    ——服务员之外,不管你怎么催促,都好象在说“不是我的责任”,看都不看你一眼。如果在客人多的时候,上一道菜之后,要等到下道菜端上来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到百货商店买东西也是一样。
    不过对于万事不着急、过去一直就是认定“没办法”的俄国人,可能这算不了什么苦楚,可是对于性急的日本人来说,我想是需要相当强的耐性的。“红旗老板”!
    另一个今昔没有什么变化的,是让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竞赛。每个企业都引进利润方式,似乎是采纳了取得成绩就相应地多给分配这种资本主义的好的地方,可是仿佛搞的并不好。
    有这么一个小笑话。
    依万问:“喂!你知道共产主义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吗?”彼得罗夫若无其事地回答说:“那就是彼此完全平等呗!”因为依万有些莫名其妙,彼得罗夫便说:“怎么,不是那样吗?不是国家做给我们发工资的活,我们只干劳动的活吗?”
    就是说,这则小故事是讽刺这样一种想法的:全体人民受国家雇佣,这是这个国家的制度。因为这个国家用一部分从人民那里征收来的税金发工资,所以是做活,而个人只干自己做的活就行了。
    我国有“太阳旗老板”这一说法,那里目前则是“红旗老板”。
    一切采取限于八小时,实际工作七小时的制度,在商店买东西也是一样,一到下午六点关门的前五分钟左右就挡住门口,对要进去的人说:“不行!”我曾几次亲眼目睹名为国家公务员的女店员们对在商店中的顾客喊着“快!快!”向外轰顾客的情景。连袜紧身裤两干六百日元
    打听了一下这些女店员们的工资情况,据说是每月一百二十卢布。汇兑率是一卢布折合三百七十一日元。据说这个国家工人的平均工资是一百四、五十卢布,所以比平均工资略低。另一方面,物价如何呢?面包和肉类便宜,而衣料、化妆品和耐用消费品的价格却非常贵。在莫斯科国营百货商店,根据我记录下来的价格得知,一套男式成装西服是一百五十卢布左右,一双皮鞋是二十五卢布左右,一条连袜紧身裤是七卢布左右(两千五百九十七日元),一台二十一型黑白电视机为三百五十卢布左右,物价是相当昂贵的。
    过去,卢布对美元的比价是四对一,可是从赫鲁晓夫时代卢布的票面金额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以后,这两三年来由于美元在世界上暴跌,而成了一美元折合七十五戈比,通货膨胀更为严重,现在仍然持续着物价和工资的不均衡。
    但是一走上街头,由于汽车相当拥挤,所以问了一下哪个阶层买汽车,这才知道工资差别非常大。几乎全是双职工
    还听到过这样一个笑话:若问短裙流行的原因,年青妇女都异口同声地说:“短裙能赚钱。因为米尼斯特尔(部长)也可以简称为米尼(短裙)吆!”也就是说,领高薪的人是那些政治家、艺术家、演员、学者和技师等,许多人都拿三千卢布。此外高级官僚还享有坐带司机的“海鸥”牌高级轿车等特权,即使不是那样的人也都差不多可以用按月付款的形式,购买普通人乘坐的“伏尔加”牌轿车。
    但是,若说一般的人民以平均工资一百四、五十卢布为什么能生活下去的话,那就是因为肉类和面包比较便宜,还有一点是住宅的房费、电费和煤气费最多只占月薪的百分之十,并且所有的家庭几乎都是双职工,或是双亲和子女都工作,这是同托儿所很少的我国所不同的地方。从竞争到合作
    从勃列日涅夫执政以来将近十年,可是到底什么地方与赫鲁晓夫时代不同呢?这是我这次旅行中希望了解的课题之一,而我却了解到了解开这个疑团的几个关键。
    下决心搞和平共处外交的是赫鲁晓夫,东欧自不必说,还亲自跑到欧美,大力谋求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亲善,然而这始终是外交政策上的做法。在经济上,把“赶美国、超美国”作为口号,有名的是他在访美时说了一句“今天将埋葬资本主义”的大话。可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却抛弃了这个口号,反而在开发秋明油田问题上要求美国和我国给予经济合作。关于此事有这样一个有兴味的小笑话。
    顾客对出租汽车的司机嘟囔着说:“喂!近来莫斯科也变化不小哇。”司机则反问道:“哪儿变了?”顾客指着前面跑着的卡车说:“你看,那后面不是工整地写着不要超越吗?”。也就是说,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在经济上也提出了同资本主义共处的政策。意在游客
    还有一点就是美元商店增加了。虽然过去也有美元商店,但数目很少,到这里用美元买东西,差不多以市价的三分之一就可买到,所以好象专门是给外交官和新闻记者的特权。现在,如果是一流的饭店,到哪儿都设有美元商店。特别是最近,在名胜古迹的附近也可以看到,只要有美元谁都可以购买便宜商品。当然这是为了赚取外国游容的美元。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首都伦敦和巴黎,日元的信用很高,美元的行情越来越跌价,而在共产主义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虽然兑换率比较便宜,但美元却比日元还大受欢迎,这一现象如果说是一种讽刺也决不为过。
    不过,最近,日本人经由纳霍德卡去苏联的旅行者与日俱增,日苏贸易也有所增加,日元的流通量确实是增加了,而同美元比较却算不了什么。因此,在苏联人看来,美元比日元容易在黑市上搞到手,并且可以用便宜的价格买到衣料、化妆品和奢侈品~服务是一个课题
    谈起苏联赚取外汇,那么下列事情是可以大书特书的:在过去门外连一个广告牌都不挂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已零星地出现了模仿民用航空总局地球仪的广告塔和其他宣传塔;国营交通公司必定在机场设接待站为外国人服务;莫斯科自己申请继蒙特利尔之后做下届奥运会的会址;莫斯科和列宁格勒都在搞大型饭店的建设计划等等。
    只是在服务这点上究竟会不会使外国客人满意,眼下还是一个大疑问,我想这也是勃列日涅夫的一项课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