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日本根本顺吉的文章:《气候变异对粮产的影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3-04-28

    【本刊讯】香港《广角镜》月刊一月十六日一期译载日本气象厅图书课根本顺吉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气候变异对粮产的影响》,摘要如下:“厄尼诺现象”南美洲西岸秘鲁海面的渔场,常常发生一种叫做“厄尼诺”的“海洋变异”的现象。
    秘鲁海是世界最大的渔场之一,但是每隔六、七年就有一次来自寒流系的鱼类——鳀鱼大量死亡的事件发生。海面上浮出无数死了的鳀鱼。这一事件多数发生在十二月的圣诞前后到第二年的二月期间,当地人称之为“厄尼诺”,意指“圣子”。
    海面浮出的大量死鱼腐烂后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海雾混在一起长期凝聚不散,航行过这一海域的船只,因为遭到这股气体的腐蚀,呈现黑色。这种现象称为“加里约·宾达”现象。“加里约·宾达”是秘鲁首都以西一处港口的名字。
    另一方面因为鱼群死亡,海鸟也会大量饿死。一九六五年发生“厄尼诺现象”时,附近的一千六百万只海鸟饿死到只剩四百万只。海鸟减少后,秘鲁等国农民依赖海鸟粪作肥料的来源剧降,农业生产也受到破坏。这种生态循环上的互相影响往往越来越大。
    据专家们指出,“厄尼诺”是沿着南美洲西岸北上的寒流——“秘鲁寒流”逐渐减弱而造成的。
    一九七二年五月到六月就产生了一次“厄尼诺现象”,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八月。这次来得较晚,也许是另一种海洋变异,但是外国电讯报道时都称之为“厄尼诺现象”。
    这种不时光顾的海洋变异使一九七二年秘鲁的鱼粉产量大大降低,从每月生产量三十一万吨减到三万三千吨,到了后来完全停止生产。去年大旱的原因一九七二年东南亚发生的大旱,与南半球的海洋变异大有关系。南半球的气候发生变化,会产生一种“南方振动”现象。英国的气象专家澳尔克也有同样的指出。之后,荷兰的气象专家贝尔拉凯曾加以分析,认为不能排除两者互为因果的关系。例如南太平洋的高气压势力一强大,印度洋的高气压就转弱。相反,印度洋的高气压一强,南太平洋的高气压就转弱了。
    “厄尼诺现象”显然是南太平洋高气压转弱时产生的,由于“南方振动”的影响,印度洋方面的气压就相对的转高,东南亚一带受印度洋气候影响较大,就会产生异常的现象,据世界气象专家调查:
    今年阿拉伯海的西南季候风特别强劲,平常平均为每秒五——六米的季候风、今年增强到每秒十米,为此,日本方面向阿拉伯海航行的船只和航海、海湾工作人员都遭遇到不少困难。
    一九七二年十月,东南亚方面形成了大旱,这可以从高气压圈的形成来解释。今年(按指一九七二年)夏季,东南亚气温纪录异常高亢,持续数月缺雨,地面黄沙飞舞,连飞机的起降都遭遇困难,香蕉、椰子大量枯死,印尼粮食和食水不足更为显著。一片大旱的灾象越来越显著。东南亚本来是热带的森林区,植物、粮食和水都很丰富,但是这一场大旱造成了严重的水源干涸和粮食失收,从新几内亚巴布亚到印尼更是旱魃肆虐。以巴布亚为例,有二十到二十五万的土著民族饥饿,八万人濒于饿死。澳洲政府不得不用军用飞机急运粮食到新几内亚救灾。
    一九七二年是海洋上先发生变异再影响赤道地带的气候变化的一年,终于发生了长期的干旱。一九七一年秋天非洲肯尼亚等国的大旱也是气候的变异造成的。
    人口学家从现在的人口增长率,推算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将增加到七十亿人左右,这无论从自然的、人为的各项条件来看,都是不能容许的。要养活这样多的人口,须要现在的粮食数量的三倍。
    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丛林地带,目前正在大举烧山开发旱田以供农耕,但如此下去,大片丛林被破坏后,热带的自然气候也将受到恶劣影响。例如巴西政府开发亚马孙流域就碰到问题。这里原来是处女地,进入亚马孙河的拓荒者缺乏丰富的农业管理知识,他们随便砍伐树木就地烧掉,种植咖啡后不重视施肥和管理,结果不到四、五年,整块开拓的土地就变了质,再也不能生长丰富的农作物。这时拓荒者便转移到别处的土地,这样开发的结果,亚马孙流域南部广袤的原始森林,便彻底破坏了。
    西德波恩大学教授布罗恩指出,烧毁自然植物造成的大气污染比家庭和工厂使用燃料造成的空气污染大十倍。布罗恩是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人,他为此写了论文和专书,不少大学采纳了他的理论。“不注意造成的自然改变”工业发达国家盲目发展经济,忽视环境卫生,结果自食苦果,如日本就是。
    由于大量化学燃料的消耗,今天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空前增加。美国学者称这种现象是“不注意造成的自然改变”。
    象这类自然改变对于人类将来会有哪些不良影响,一时难以断定。例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影响气候的变化。气温由于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而增加了,天气变暖了,大气就会失去平衡而造成不同的后果。
    “不注意造成的自然改变”有人归咎于民众自己造成的,也有人认为科学技术人员应当负责。
    由于科技人员造成的自然改变,阿斯旺水坝是一个例子。
    这座大型水坝是一九六○年苏联援助埃及建筑的。水坝的工程很大,可以灌溉大量的农田,也可以发电,但是水坝筑成后,却产生了各种预料不到的事情。
    第一,作为尼罗河营养之源的泥土,由于被水坝背后的纳赛尔人工湖吸去,固然减少了这条以泛滥而著名的河流的为害,但是尼罗河口的三角地带却因缺乏泥土而开始遭到海岸线的浸蚀。
    第二,地中海东部的浮游生物减少了二分之一,以此为饵的鳁鱼(沙丁鱼)的渔获量急剧减少。
    第三,尼罗河减少了泛滥之后,沿河的土壤中的盐碱流失不掉,含盐份增加,农作物收成减少。
    第四,由于灌溉用渠道延长,水中不洁物和寄生虫等随着河水散布开去,但又对消毒卫生工作忽视,造成疾病蔓延,农民的健康恶化的后果。
    最出乎意料的是,水坝后面的大水库纳赛尔人工湖,一面经过浸透,一面经过蒸发,使湖水的消失量比原设计的消失量多两倍以上。这一来,与筑阿斯旺水坝工程时原来设想的如何改造自然,加速促进埃及工业化等等,都难于实现,陷于进退维谷的僵局。
    这一事实值得科学家加以注视。阿斯旺水坝被认为是埃及走向工业化的关键工程,是在苏联的一手技术援助下兴筑的,但是它的工业化计划并未达到,却在其他方面引起了反效果。这对先进国家从事地区开发和援助计划是一个应该重视的例子。
    苏联自己也曾改造流入北极海的三条河流——叶尼赛河、鄂毕河和伯朝拉河,使之回流不入海而灌溉中亚细亚的缺水地带,但因河流倒流的结果,气象发生了变化,影响了农业,在当地农民反对下,只能截流一部分的回流河水。
    不考虑保护资源,培养资源,只知盲目取用,无限度的浪费,终有一天资源会枯竭。
    地球的全部资源,拿太阳能来换算,不过太阳四天的日照而已,如果人类不珍视自己的环境和资源,就只有加速没落。
    气候变异会影响农业,人类的盲目生产和其他手段会影响气候,这是循环相应的现象,有人礼赞古代的生产形态,一切复古,以避免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灾难,这是舍本逐末的办法,难道要把数千年的文明、科技统统抛之九霄云外吗?其实只要人类意识到这种危机,集中知识和智慧,采取真诚合作,是能够让我们的地球再繁荣几十万年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