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泰晤士报》评维也纳交响乐团访华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3-04-28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四月二十三日刊载该报记者戴维·博纳维亚二十二日发自北京的一篇报道,标题是《莫扎特和施特劳斯继乒乓之后在中国文化政策方面称雄》,副标题是《用音乐弥合东西方的隔阂》,摘要如下:
    中国在实现同西方国家文化关系正常化方面采取的最初步骤主要在音乐领域,这也许是因为音乐是抽象的东西,在政治上也无犯于人。
    在伦敦爱乐乐团上月来中国访问演出以后,维也纳乐团在北京体育馆为大批的听众演奏。这个体育馆就是美国和中国的运动员进行第一次乒乓比赛的地方。、
    整个情景有点象梦幻——身穿燕尾服的奥地利人为穿着蓝上衣或卡其军装、头戴有红星的帽子的中国人演奏了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能有什么东西——即使是施特劳斯和莫扎特的乐曲——使得贵族的维也纳和革命的中国之间的隔阂得到弥合吗?
    这个问题从中国听众的表情上难以找出答案。在演奏的大部分时间里,多数人是毫无表情,这可能是表明欣赏出了神,也可能是表明无动于衷。
    显然,没有一个爱听音乐的人不会发现一支小夜曲迷人或不会对施特劳斯的华尔兹舞曲感到完全厌烦的,而且这些听众里一定有许多受过西方音乐训练的中国职业音乐家。
    一位中国钢琴家有一个晚上参加了这个管弦乐团,一起演奏了中国的现代作品《黄河》协奏曲,奥地利音乐家们演奏这一节目,是上一天接到通知的,只作了一次预演。
    中国人没有在演出结束后报以长时间的鼓掌的习惯。因此,当要求再演奏一次的时候,大概因为那是西方国家的习惯,而中国人予以顺从。
    由于大厅巨大而显得矮小的奥地利管弦乐团是在一块绿色地毯上演奏的。在整个演出时间里,都有听众陆续来到大厅。体育馆的音响设备非常好,因此这种情况几乎并不干扰音乐声,但是若是在另外一个大会堂演出,就可能使演奏者感到心烦·
    在为访问演出者们举行的宴会上,一位负责文化事务的中国官员感谢这个管弦乐团演奏了「奥地利古典音乐」。这番话把一种奇特的民族因素引人到了音乐欣赏方面来了,在西方国家里,通常是把它看作是欧洲整个文化的一部分的。
    看来这是了解中国官方对于现在所进行的文化交流的想法的一部分钥匙。他们认为,这是促进国与国之间(主要在双边基础上)的友好关系的一种工具。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