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赖斯顿评中美关系的文章:《尼克松的出色的对华政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3-02-26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二月二十三日刊登詹姆斯·赖斯顿的一篇评论,题目是《尼克松的出色的对华政策》,详细摘要如下:
    基辛格—周恩来在北京举行的会谈之所以取得进展,主要是因为这两个人一直忠实于他们在去年会谈刚一开始时所达成的协议:“先弄清原则问题,实际问题可以慢慢解决。”
    他们同意了这个原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岛的政治前途是应该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的一个问题。
    他们同意了这个原则:越南的政治前途在停火后应该由越南敌对的方面解决。
    他们同意了这个原则:应该在亚洲建立新的和平秩序,所有争端应该以和平手段解决,他们对这些原则的协议不是针对任何其它国家的——当然,这指的是苏联。
    在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之后,虽然双方迫切想在北京政府的年迈的领导人仍然掌权时“实现关系正常化”,但是哪一方也没有坚持要赶紧解决实际问题。
    没有确定期限,没有进行秘密交易。
    北京显然希望美国从台湾撤走它的全部军队,但是周恩来并未企图坚持确定一个撤出这些军队的具体日期。这些军队的数目只有几千人,其主要任务不是保卫台湾,而是帮助向驻在越南的远征军提供给养。
    这项协议所包含的东西比它明确说出来的东西要多。
    它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是它规定在双方首都建立规模不限的外交机构,并且两个使团的成员享有外交豁免权,而且还有“一项扩大贸易以及科学、文化和其他方面交流的具体计划”。
    据推测,这些使团的成员在中国和美国各地的旅行将受到限制——正象美国和苏联的外交官在这两个国家中仍然受到限制一样,但是取名谨慎的这种新“联络处”实际上在一切方面都将是外交使团,只是在名称上不这样叫。
    毛泽东同基辛格举行了两小时的会谈,据公报说,这种会谈是“在无拘束的气氛中进行的,是认真、坦率和建设性的”,这个事实具有重大的象征性意义。
    这说明中国这位传奇般的领导人是赞同美中关系引人注目地从敌对转变为正常化。它提醒苏联,美国希望同中国、苏联和日本一道作出努力,以便在太平洋和平地重新调整国家关系——而这是一个对北京领导人具有某种重要意义的问题,因为他们由于苏联在他们的边界上部署大量的军队和核武器而感到受到威胁。
    通过邀请勃列日涅夫访美,总统引人注目地表现他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间奉行的“公平”政策的道路现在已经打通了。
    因此,尼克松总统——一九六九年他在同前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谈话中亲自开始了这种“向中国开门”的做法——正在以令人钦佩的技巧把越南的停火变为亚洲的一个较为持久的全面解决办法,并且把他在第一任期中的主动行动变为在他的第二任期中的持久成就。
    所有这些仍处于一种初步的和脆弱的状况,而且将需要得到国会的大量谅解和合作(特别是在对北越的援助和同日本的贸易方面)以后才能变得稳定。
    但是尼克松现在显然是在从事美国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以来在国外进行的最富有建设性的事业。同导致重建一个和平的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一样,它的目的也正是要重建一个和平的亚洲,在这一点上,他需要得到而且也应该得到他的国内同胞的感谢和支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