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日《自由世界》文章《在中国竞赛的西德和日本-----以日本和西德为朋友而对抗苏联的周外交展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2-11-27

    【本刊讯】日本月刊杂志《自由世界》十月号登载了《东京新闻》国际部副部长北村哲男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在中国竞赛的西德和日本——以日本和西德为朋友而对抗苏联的周外交的展开——》,摘要如下:
    东西两个经济大国日本和西德在中国市场进行竞赛是势所必趋的。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到向东西两方大展双翼的周恩来外交的巧妙战略,而且在日本、西德两国对中国外交的前途上也映出了同北京持续着尖锐对立的克里姆林宫的巨大阴影。
    日本已经同意在九月开始同苏联进行和平条约谈判的预备谈判。这当然同日中复交谈判是有牵连的。一方面,克里姆林宫认为,中国接近西德是结成对苏联的铁的包围网的第一步。国际之间的均势即将以美国、苏联、欧洲、日本、中国这五极为轴心,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最害怕这种变化的是苏联。由田中访华而揭开序幕的秋季日本外交需要有适应多极时代和国际政治力学的长期和平外交设想,必须排除只顾一国利益而不顾其他这种只图快不求好的做法。
    从北京的这种“迅速引诱”中,可以看出意识到苏联的战略和对西德所抱的期望。中国认为,苏联在欧洲进行的一系列缓和紧张局势的政策,其意图是为了使克里姆林宫处于比北京更占优势的地位而早日巩固欧洲的正面,因此北京觉得有必要在欧洲形势稳定之前试图进行反击。为了这个目的,向苏联害怕的西德伸出了手,因为至少在经济上加强西德是牵制苏联的捷径。
    苏联的反应当然是空前强烈的。对于已经同英、法、意等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的中国来说,同西德这个和东欧国家毗邻而经济实力又吃得开的国家恢复邦交,就是完成了同西欧之间的架桥工作。但是对苏联来说,在中国试图钻进或多或少认为是本国的后院的欧洲这个问题上,是最深刻地感到冲击的。
    早在一月二十二日英国、丹麦、爱尔兰、挪威四国正式签字参加欧洲共同体时,中国就在官方见解中说,“欧洲共同体的扩大是西欧国家反对美苏超级大国的霸权而采取的新措施”(新华社通讯),而表示欢迎。相反,苏联却毫不掩饰地表示反对,说“英国等国的参加是把欧洲共同体变成了政治、军事组织,也变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个附属组织”(莫斯科电台广播)。
    苏联认为中国无视全欧安保设想而支持欧洲共同体,北京是“分裂主义者”,但是在四国实现参加以前一直试图分裂欧洲共同体的正是苏联。它一直说服英国不要参加欧洲共同体,在丹麦、挪威不参加欧洲共同体而另外提出建立“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经济区”的方案时也积极加以支持。中国害怕的正好同苏联害怕的相反。
    但是,正是在中苏内讧的时候,欧洲共同体走上了通向拥有二亿五千七百万人口的经济联盟、在世界上拥有最强大的影响的贸易集团的道路,加强了对中国贸易的活动。
    英国出售三叉戟飞机,法国出售协和飞机,成功地做成了大笔买卖;今年以来,丹麦、瑞典、加拿大相继在北京举办了商品展览会,意大利计划在十月、英国计划在明春举办商品展览会等等,加强了追赶在对华贸易中占优势的日本的姿势。
    进入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第二年的中国加强了“洋为中用”的方针,表示积极接受这些活动。其中在战前就在中国扎下深根的西德正在研究赶上或超过以成套设备、技术为重点的日本的计划。
    同苏联达成了和解的西德通过同中国接近摆脱了美苏两大势力的影响,开辟了试图作为“第三势力”和东德一起参加联合国的道路。
    由于英国外相访问了北京,苏联更加感到了“反苏十字军”的不安。
    如果联合的欧洲和中国调整了政策,就会更有效地对抗苏联的压力,至少能够在政治上束缚苏联。这在日苏关系上有什么反应呢?中国接近西欧是把以前以亚洲、非洲为中心的中苏之间的外交战扩大到欧洲的结果。从秋季到年底,包括日本和美国在内的五极齿轮将会互相咬着活跃地转动起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