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纽约时报》刊登刘易斯文章:《战争总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2-08-30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八月二十二日刊登该报记者安东尼·刘易斯八月二十日发自迈阿密海滩的一篇报道,标题是《战争总统》,摘要如下:
    这个不久将被再次提名为总统的人,在他第一届任期内做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在越南战争中取得的:他把国家犯的一个错误接过来死抱住不放。
    尼克松就任总统时,人们在越南问题上广泛地对他有好感,公众抱有很大的期望。连过去反对选举他的人也多半认为,他将结束这场他自己并没有责任的战争,这场战争是他的国家不希望进行的,并且毁了他的前任。
    相反,他加强了美国对一项同国家切身利益不相干的不体面的事业承担的义务。他加强了美国采取的破坏印度支那的支离破碎的社会的做法。
    他的政府在三年半的时间内向南越、北越、老挝和柬埔寨投掷的炸弹比林登。约翰逊在四年中投掷的还要多。为了对印度支那进行轰炸,现在在泰国增加了美国的空军基地,并且在越南沿海增加了航空母舰和其它海军舰只。现在使用的巨型的B—52飞机比从前多一倍。为了支付对北越港口进行额外轰炸和布雷的开销,五角大楼在本财政年度将需要额外增加十亿美元。这一切是在尼克松成功地撤走美国大部分地面部队的情况下发生的。
    美国人在越南战争中的伤亡现在有三分之一以上要算在尼克松政府的账上。从战争一开始到一九六八年底,死三万零六百一十四人,伤九万九千七百八十六人。从那时到今年本月十二日,死一万五千二百三十三人,伤五万三千三百五十九人。
    尼克松先生说过多次,美国在印度支那的战争不久即将结束。
    那么,美国人为什么仍然在印度支那死去,被俘,仍然在杀戮住在那里的人,使他们成为难民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理查德·尼克松仍然决心赢得这场战争,而不管印度支那人的生命和美国声誉付出什么代价。”按照尼克松先生的条件赢得战争意味着使共产党方面同意在西贡成立一个亲美反共的政府。他在上任时就接到通知说,除非美国在西贡政权的性质上妥协,否则它是不能结束这场战争的。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一直拒绝对阮文绍政府作出任何真正的改变。
    尼克松先生立场的顽固性从它不受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的影响中看得很清楚。例如,美国干涉越南事务的主要借口在一开始是说需要制止中国的扩张主义。现在已经完全清楚,中国人并不控制着河内;尼克松先生自己对北京采取了巨大的主动行动,可是战争仍在继续下去。同样,总统也经常重申需要在越南同共产主义进行斗争。可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他却同实际的共产党政治力量和平相处。他接受共产党在一些地区的统治,而这些地区同美国的利益和美国历史的关系比印度支那要密切得多。
    南越生活的现实也没有能够影响总统的看法。他大谈在那里拯救自由,但是阮文绍将军却折磨政治犯,封闭报纸,并且逮捕在共产党军队占领一个地区后仍留在那个地区的任何人。
    尼克松先生作为总统的最大成就是使他的国家听从他自己的固执态度。他表明一位有决心的总统,有了精明的政治手法,就可以无限期地进行一场在全国和国会中都不得人心的战争。他证明,在美国制度中没有任何有效的政治机构可以在两次大选之间的时间中制约这样的总统。单是由于这种体制上的创新的做法,历史肯定将会注意到他。
    尼克松已向全世界证明,美国对最贫弱的国家使用它的毁灭性力量不是一种偶然的或暂时的现象。认为美国进行的战争有一种同军国主义无关的道义因素这样一种历史性概念现在已经完蛋了。这也是在一届总统任期间取得的相当可观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