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菲律宾《华侨周刊》文章:《菲外交政策的转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2-06-26

    【本刊讯】菲律宾《华侨周刊》六月十一日刊登许宣写的一篇题为《菲外交政策的转变》的评论,摘要如下:
    一九三五年当美国应允菲律宾自治的时候,美国就很坦白的说,菲律宾的外交要由美国负责。
    自菲律宾独立,至一九六五年马科斯总统上台,二十年中,菲律宾的外交政策,是紧随着美国。
    马科斯总统是一九六五年上台的。这之前,他虽然在政坛里历尽风霜,可是,对于外交事务却未曾插手。
    尼克松采用了基辛格的外交路线,撤兵越南,以和谈代替对抗。为了减少美国对东南亚的负担,最好让这个地区中立化。
    美国外策的这种转变,提供马科斯一个机会,他可以为美国来拉拢东南亚的国家,组成一个地区集团,为中美对立的消除铺好道路。
    而且,菲律宾当时的经济至为困难,若果人民中国能够提供援助,自是菲律宾所欢迎的。可是,人民中国方面却不这样看,对那些和它有邦交而对超级强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它可以帮助,至于没有邦交的,自然就没有这种义务了。
    在这情形下,马科斯所拟改变的外策,已失去了根据,加以那时菲律宾国内的学生运动膨胀,游行示威无日无之,在这内外的压力下,马科斯总统又恢复了以前的老路。
    一九七○年年底,马科斯的文官长梅尔乔访问莫斯科。消息传来,苏联同意予菲律宾一亿的贷款,条件是菲苏建交。
    这当然是马科斯所乐意的。可是,美国方面呢,它眼见苏联的炮舰,在那年的四月中旬到五月初,举行了联合大演习;四个舰队,从挪威海湾,通过地中海,到了印度洋,甚而东至太平洋。这个威力,固然可以和美国围堵中国,可是,更重要的是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现在,眼见苏联连这个美国在太平洋的最主要的基地,也要插手。这是美国万不能忍受的。
    因此,罗慕洛那时虽在联合国开会,得了消息马上赶程回菲。菲苏的建交,终于胎死腹中。
    然而,就是这个经验,留下了好些影响:一、和大国交往,可以取得贷款和物资方面的支援。二、那次和苏联的建交,虽然没有成功,可是,马科斯当局和苏联之间,开始有了交往。此后,很多苏联文化团体都到菲律宾来。
    去年七月,基辛格访北京,中美对抗的局面,有了显著的改进。在这新的情势底下,东南亚的国家,都迫切地希望这地区能中立。马科斯看到东南亚国家的这种要求,所以,今年元月的时候,他就有意在马尼拉召开东南亚的巅峰会议。这时,他需要以国外的威信,来巩固他的地位。
    然而,东南亚的国家都很清楚,如果这地区要获得中立,就要取得美国和中国的保证。马科斯虽然接近美国,可是,他和人民中国却没有接触。所以,东南亚国家对马科斯的提议,非常冷淡。
    可是,马科斯并没有灰心,在尼克松访问北京之前,他派了他的内弟莱特省长罗穆亚尔德斯到中国去。同时,又宣布与中国通商,使得罗穆亚尔德斯省长得到周总理的接见。
    罗穆亚尔德斯回来的报告,是建议菲政府尽早与人民中国建立邦交。事实上,早在去年,罗慕洛就作同样的建议了,菲政府为什么迟迟未采取行动呢?
    菲政府以为,菲律宾最好在中菲建交之前,把华侨问题先行解决了,以免日后噜苏。目前游客问题正日嚣尘上,近日对侨校问题也着力推动,由于这些问题,使中菲的建交,受到展延。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第一夫人曾想到人民中国去,由于两国没有邦交,中国政府不表赞同,这样,促使第一夫人月前到苏联去。
    一九七○年底,菲苏的建交虽受到延搁,可是,马科斯与苏联方面的往来,却一直继续。到了第一夫人访问莫斯科后,菲苏两政府的关系更形密切。
    马科斯总统将重点放在苏联,可能是把一九七○年被搁浅的建交贷款,旧事重提。
    这些,都是三年前所不能想象的事,可是,在今天,菲律宾的外交正在改变的边缘。这些事情不但可能,而且很有开花结果的机会。
    什么原因使菲律宾的外策走上改变的边缘呢?
    这个星期,修宪大会主席马卡帕加尔致函马科斯总统,要他和第一夫人到明年底为止,退出政坛。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斗争中,马科斯总统显得非常孤立,这种形势不是反对党自由党所能够发动的,更不是几个报人所能为力的。今日改良派在政海里有这样的力量,主要是美国所支持的,弄清这点,便不难了解日来马科斯对美国在菲基地进行索讨的原因。
    可是,凭对基地的索讨,要改变今日孤立的形势,自非容易。美国自占领菲律宾起,至今七十多年,根深蒂固。在这情形下,马科斯所能做的,是外交上多拉与国,尤其是苏联。所以,为了要打破国内孤立的形势,马科斯只有改变以前独依美国的传统,多拉与国。因而,菲律宾和苏联,和人民中国的建交,都不是太远的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