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哈希文章:《克里姆林宫仔细注视着北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2-02-24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二月十九日刊登约瑟夫·哈希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外交的格局,克里姆林宫仔细注视着北京》,摘要如下:
    在即将到来的一周中,当然全世界到处都会有密切注视北京的人。但是,其中最心急、最担忧的是那些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墙把望远镜对着北京的人。
    当他们最初听到尼克松总统将去北京时,他们受到了突然、意外和剧烈的震动。它破坏了对他们来说曾是历史上几乎合乎理想的时刻。它展示了新的、几乎令人惊慌的可能出现的前景。从他们的观点来看,前途会不妙到什么地步呢?对这一切,他们应该考虑设法作些什么呢?对别人来说,更加令人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莫斯科的人们是否认识到了他们自己究竟要对下面这个真正值得注意的事实负多大责任,即美国总统确实已在北京受到新中国领导人的殷勤招待。
    在克里姆林宫本身,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当然是,对北京的访问只是美中两国敌对关系的解冻呢,还是有进一步的意义,譬如说双方结成一种新的伙伴关系而使俄国受到损害呢?
    但是,即使北京除了要结束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敌对关系之外并没有其他意思,这对俄国人仍然是一个令人打寒战的新事件,我们可以希望,他们将从中得出一些关于当睦邻是可取的这种有益的结论。
    回想起这次访问的消息宣布之前世界的情况,对于莫斯科人来说,必定是感到悲伤的。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不共戴天的敌对情绪曾经是每一个国家的外交部能据以制定计划和考虑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坚实基础。
    这个条件曾使得俄国人得以在世界任何地方比较安全地、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任意地采取行动。唯一可能使他们感到难堪或者受到约束的(中美)联合,曾经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
    美国在从汉城到西贡这一大弧形地带部署了大量武装部队,来对付中国。中国大部分部队曾用来对付美国的这一部署。
    这曾是俄国外交的黄金时代。世界上仅有的其他大国由于彼此敌对而陷于孤立。莫斯科真的处于良好的地位。
    要是莫斯科比较谨慎地对待两个瞪着眼睛,彼此敌对的敌人的话,它本来可以继续利用这一令人可喜的条件。俄国人对于中美敌对的持久性作了过分的估价。
    他们过分的估计到了这样的程度:采取并非友好的姿态而沿着中国边界陈设了一百万士兵。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在海上力量和核武器的建设方面超过美国。
    回顾一下,我们就会看到,要是苏联只威胁(中美)其中的一方的话,尼克松总统大概现在就不会在北京了。
    俄国人一股劲儿往前猛干,直到他们造成了达一事件,这一事件迫使他们成为世界上最焦急不安地注视着中国事态的人。
    现在他们要做的通情达理和谨慎的事将是,就停止军备竞赛问题同华盛顿达成一项协议,同时把他们在中国边界上的军队调走,或者至少是不再做得似乎他们随时都可能入侵中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