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我看文革中产生的文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1-10-01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九月五日转载日本《读卖周刊》九月号所载日本文艺评论家尾崎秀树写的一篇文章,题为《我看文革中产生的文艺》,摘要如下:
    我在一九六七年访问中国时,京剧、现代芭蕾舞等都在进行改革。我观看了《红灯记》。经过了四年之后,京剧还在进行改编,使人感到主题更加明确了,特别是以前的一些图式的、公式的人物造型,经改革为现实的,流动的人物造型后,给人印象更加生动鲜明。在改革的过程中,演员、舞台工作者都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加强了思想的改造。
    在中国各地旅行时会见的中国朋友,都谈起日本松山芭蕾舞剧团。松山剧团比中国还早演出了芭蕾剧《白毛女》,这次演出大大鼓励了中国的群众。我在西安看到的由民族歌舞团演出的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员们从小是练民族舞蹈的。她们穿上硬尖的芭蕾舞鞋在舞台上用足尖跳舞,在日本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她们突破了难关,从头学起,演得非常出色。
    中国的舞台演员很多是文革中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原是上海芭蕾舞剧团首次芭蕾化的《白毛女》,现在已传至各地,许多演剧团体都能演出。良好的传统继承了下来
    数年前我在西安看过现代京剧《红灯记》,当时我记得日本人鸠山一角穿的和服的大襟向左扣(一般向右扣),这使我吃了一惊。现在那些不对的部分一扫而空,人物更形象化,经过立体感的努力雕塑后,更加突出了。
    这次在西安还看了杂技,由陕西省杂技团演出。在文革以前,中国的杂技还有不少是演技式的节目,但是现在中国的杂技面貌完全一新了。口技表演是形容人民公社从早晨到晚上的各种变化。棒技和转碟表现了农民庆祝丰收的喜悦。文革后一时被禁止的顶瓶现在恢复了。传统的技艺只要是好的,并为群众喜爱的都继承了下来。
    中国人爱唱歌远比日本人为甚,无论老人、年青人,一有机会就立刻唱歌,若干人聚集在一起也唱歌,连托儿所的幼儿们,尽管口齿还不很清楚,但也能唱出一段《沙家浜》来。坏东西被当作反面教材
    电影方面令人感到兴趣的是,坏的影片已被有意识地当作反面教材,作批判之用。我看了反动影片《清宫秘史》,它确实起了从反面教育观众的作用。这类影片并不是从上面贴上什么标签,而是让人民自主的讨论和批判。自发地进行人的思想改造
    在中国,对于一些有错误思想或错误作风的文学家们虽然也批判,但只作为思想斗争的一环,并不是进行个人攻击。迸入干校的领导干部或一般干部都不是从上头强制的,而是自发的进行人的思想改造。
    为了进行必要的工作部署,不少人被派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
    年长的文学家中有不少作为顾问回到原工作单位。那些年青造反者,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技术,应当批判地摄取。
    打破专家的权威主义和儡重技术的作风,并且把艺术的创造同普及工作建立在群众的基础之上,这是今后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宿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