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难题仍然堆积如山——苏联感到关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1-02-24

    【本刊讯】日本《世界周报》一月一日出版的新年特大号登载了原子林二郎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难题仍然堆积如山
    ——苏联感到头痛》。摘要如下:
    苏联第二十四次党代表大会的召开日期在去年十二月大体最后决定为三月三十日。然而作出这个决定所经历的迂回曲折却如实地反映着苏联政权的苦闷。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曾坚持要按照党章,在去年内召开党代表大会,这是没有疑问的。赫鲁晓夫下台以后召开的第二十三次党代表大会违反了党章,在上次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以后五年,即一九六五年召开,即便说是不得已的,但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如果再推迟,那么党章中的关于四年召开一次党代表大会的规定就被推翻,这对于特别注意总书记权威形象的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来说,将是一个打击。
    但是负责决定经济计划的柯西金总理及其周围的政府领导人对勃列日涅夫屡次独断独行地宣布要在去年召开第二十四次党代表大会,都明显地表示了消极态度。
    说来,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党代表大会的一个最重要的议题就是批准新的五年计划(一九七一年到七五年),但是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一九六六年开始实行的柯西金经济改革,却发生了日益严重的停滞,到一九六九年甚至发展成为严重的危机。并且在六九年年底,勃列日涅夫全面地批评了工业的缺点,间接地攻击了负责工业发展的柯西金集团,去年七月又尖锐地揭露了农业发展方面的许多困难。而且领导农业的最高负责人勃列日涅夫却不是以自我批评的方式列举农业的各种缺点,而是采取了想把农业困难的原因归之于工业和建设及其他方面的姿态。由于农业方面的失败,
    失去了总书记职位
    在斯大林逝世以后的苏联,没有能力领导农业的人就没有资格当总书记。赫鲁晓夫取代马林科夫的一个表面理由就是农业领导的失败,而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的一个表面理由也是农业领导的失败。如果勃列日涅夫不得不公开承担农业领导失败的责任,那就是他倒台的时候。
    然而以柯西金为核心的政府的管理国民经济的领导人集团则列举事实进行了反击,他们指出党的机关势力对经济改革进行抵制,即使在作为制度已经采用之后,还运用种种方法阻挠改革。柯西金派不仅利用《经济问题》杂志,而且还利用《新世界》杂志,《文学报》,重新掀起经济改革的争论,就是反击的一种具体表现。苏联的政治局内部就国民经济的危机展开了争论是无可置疑的。
    这样,苏联经济不仅是“赫鲁晓夫下台以后”,而是在整个战后时期就陷入了最严重的困境。
    在发展经济的方向问题上,克里姆林宫内部的分歧和斗争更加激烈了,这是谁都看得很清楚的。也许是由于这样的结果,国民经济面临的种种难题都作为悬案而保留下来。《真理报》就经济改革的争论发出了严禁命令,这暗示党的机关势力对柯西金经济改革的破坏工作除了“必须推行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这样一张空头支票外,根本没有得到解决。逆风而进的经济体制
    苏联经济中牢固的、任何力量也动摇不了的是二十年代以来陈旧不变的由党统制的组织结构和名副其实的暴风雨般的世界科学技术革新之间的障壁。
    苏联经济现实的核心是,技术革新惊人地落后,各种资源——资金、器材、原料、产品、劳动力、动力及其他方面的不可想象的浪费,劳动纪律松懈,管理人员不负责任等等,不胜枚举。只有消除在苏联经济内部蕴藏着的这些一再暴露出来的缺点以后,经济改革——即技术迅速进步,完全有效地利用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产品质量等
    ——才有可能。
    然而要这样发挥经济改革的效果,政治上的自由化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政治自由化而要求以利润刺激来使经济活动旺盛起来,要求管理人员加强责任心,要求劳动者坚守劳动纪律,那就象顶风吐唾沫一样。
    可是苏联国民经济体制就是这个顶凤吐着唾沫,跨进了一九七一年。而且最重要的是劳动者和国民大众丧失了劳动热情。
    苏联劳动者丧失“干劲”的同时,在这两三年来日益明显的是在新的一代劳动者中间,自主的气氛迅速地浓重起来。这就是一种不接受指手划脚的命令、拒绝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心理状态。有了这种态度,一遇到陈腐的党组织的命令和管制,就减退或丧失劳动热情。实行以少量物质进行刺激的原则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
    这种社会的停滞现象是苏联政权面临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出路虽然摆得很清楚,但是政府对于这个出路视而不见,甚至背道而驰。勃列日涅夫政权面对着的课题是恢复党在国民中日益下降的权威,粉碎知识分子中日益广泛而深刻地发展着的反抗,并跨进新的五年。因此,在“迎接第二十四次党代表大会”的口号下拼命展开宣传,组织换汤不换药的“社会主义竞赛”,但是越来越清楚的迹象表明这也将是空喊一阵而已。在外交方面也是中苏对立
    对于苏联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同中共的关系。中苏之间也互派了新的大使。然而苏联的莫斯科华语广播“进步与和平”却仍然每天不断地进行指责。
    在苏联看来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到去年十二月五日任命驻南也门的新大使为止,两年内向世界三十一个国家重新派出了外交使节。这完全是中共要向全世界重新展开外交攻势的准备。中共重新展开外交攻势必然导致中苏外交战的重新展开。从去年以来,西方国家“承认”中共的“热潮”将使北京的外交攻势更加有力。对莫斯科来说,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共参加联合国。今年中共进入联合国的可能性更大了。如果中共参加了联合国,那对苏联外交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即使在联合国里的美苏合作不致遭到破坏,但也将受到致命的阻碍。
    苏联出于被迫要稍微“改善”中苏关系的需要,表示支持中共参加联合国,形式上否定“两个中国”论,但是明显地使人感到这只不过是敷衍了事的口头支持而已。特别是在苏联的宣传中竭力避免说台湾是中共的“合法领土”。
    在中苏边境,两国军事力量的精锐仍然在对峙着,不过只要北京会谈这块镇石存在,大规模的边界争端大概就不会再次发生。但是小规模的越境事件,双方继续不断发生。不能只看中苏关系微小的缓和,而忽略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把军事力量的主力集结于边境互相对峙的不寻常的现象,(文中小标题是原有的——本刊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