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中国(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0-10-26

参观“五·七”干校
    在这次访华时,我们有机会参观了“五·七”干校。这种所谓“五·七”干校,是按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创办的,今天,已经在中国各地举办。我们参观的是设在北京郊区的东城区“五·七”干校。
    毛主席的这个“五·七指示”,是指在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毛主席给林彪副主席的信中提出的号召而言的。毛主席在这封信中号召要把全国所有省市建成既进行工业生产又进行农业生产,既有文化又有军事的革命化的大学校。解放军战士、工人、农民、学生,还有服务行业、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都要批判资产阶级。都要以本职为主兼学别样,都要培养成具有无产阶级政治觉悟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我们最初认为这种所谓“五·七”干校,大概就是把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判的干部集中在一起,让他们参加体力劳动,进行思想改造的地方。这个东城区“五·七”干校是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七日建立的,来自北京市东城区三十个单位一千三百九十八名男女干部在这里学习。他们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大搞群众运动,用自力更生的办法,在北京市郊区开垦荒地,挖掘水井,盖宿舍、建造肥料工厂和农业加工厂。在这里,他们过着集体生活,同时,进行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军事训练。他们努力地学习毛泽东思想,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批判资产阶级,正在把自己锻炼成为自觉建设社会的有教养的人。在这里,不是需要特别的天才。有时候,邀请先进的工人、贫下中农做报告,但主要是自己本身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锻炼自己。听介绍后知道,希望进“五·七”干校的人很多,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群众批判并且还未被解放的干部,无论如何也不能进校。没有解放的干部,是革命群众认为他的自我批评不充分的、有待进行彻底批判的干部。
    看来,“干部”的说法,中国话使用的范围比日本话的范围和意义要广泛得多,如果用日本话来说,在机关工作的事务职员都属于“干部”的范畴。现在,北京市东城区各机关干部,大部分都希望到农村或干校去,行政机构大大精简,只留下不到原有人数十分之一的人坚持工作。苏联,也有“高级党校”形式的干部学校,但它要经过严格的选拔,招收入数很少,是培养党和国家最高级干部特殊的特权学校。
    中国的“五·七”干校,是作为群众运动由广大群众自己建立的。在这种学校里,广大干部改造自己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从受到偏于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任何一方的阶级社会的残余影响的人,锻炼成为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由于城市大批干部下放到农村,人民公社不能收容那么多,如果建立这种类型的学校,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如果在这样的学校过集体生活,就有以下优点,能和许多先进人物生活在一起,能够受到很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一进入这样的学校,都是具有同样倾向的人生活在一起,会形成宗派,反而容易产生和在城市工作时差不多的现象。可能有以下缺点:不易接受工人、特别是贫下中农直接的阶级教育,不易切身体会他们的阶级感情和生活感情。因此,这个学校的学生尽可能轮流到附近的贫下中农家里去,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为克服以上缺点而进行了努力。有些干部认为,进了这样的学校后,就是“好好劳动,吃好、睡好”,犯了丢掉“继续革命”的自觉性的错误。在这里,不是“拿起锄头,放下笔”,而是要求“扛起锄头拿起笔,改造世界观,改造世界”。
    毛主席在《实践论》一文中指出:“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我认为,“五·七”干校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宏伟的设想,它要把全中国变成培养那样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大学校。我认为这是最革命的,是世界上的第一次尝试。(五)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