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香港《大公报》载文介绍:英医生洪若诗自华回国后出版回忆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0-01-29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二月二十七日载文介绍英国医生洪若诗所写的在新中国工作十五年的回忆录,摘载如下:
    一位在中国居住并且工作了十五年的英国外科医生,在回到英国之后,写了一本回忆录,介绍中国的医学进步情况,上个月底刚刚出版。
    书名是《要扫除一切害人虫(AwayWithAllPests……)——一个英国外科医生在人民中国》。作者是洪若诗(J.S.Horn)
    单说这本书的封皮,就设计得很为别致。红色封皮,封面上是一名穿着深色棉袄的外国医生,骑在一头毛驴上。医生肩膊上还挂着一个十字包。封底则是毛主席亲笔写的满江红词全阕。最末一句,“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想必就是书名的由来了。
    这位英国医生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他的骑着毛驴的照片作为封面呢?难道他在中国一十五载,就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为他代步?这个问题,在本书的后半部中,是有答案的。他在平时出诊或做其他工作时,本来也有一位名叫老李的司机为他驾驶汽车,但是,他深深感到医疗事业面向农村的路线的正确,又深深感到“赤脚医生”大有前途,因此,他特别使用了这幅照片,来表示他这一名医生,愿意走的是哪一条道路。
    洪若诗医生是一九五三年来中国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曾经到过上海,对于当时的中国,留下的是苦痛的记忆,只见满街是乞丐,满街是妓女,到处是贫困,到处是苦难。
    事隔十七年,洪若诗却又志愿前来中国工作了。这一转变,当然有他的动机。作者在书中写道:有一天,我和妻子看治理淮河的电影片,发现修河工人们都是赤脚。这时,我和妻子对望了一眼,她说出了我心里的话:“他们一定需要大量急救医生。”我这样说,并不打算给人以一种印象,说我们是根据人道主义到中国的。全世界打赤脚的工人农民很多,而我们除了中国之外,并没有想到其他国家去。因为我知道,中国人民的觉醒达到高潮,那里发生的事情将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包括我自己的国家——发生极大的冲击。
    洪若诗在中国负担的是医学教学工作,但也不时出诊。他觉得在中国最为与众不同的是人同人的关系。在《我的老师——病人们》一章中,他写了许多小故事,介绍中国病人对这位英国医生有着怎样的启发。
    有一次,他接到电话,需要他马上乘飞机飞往某地去出诊,打电话时,飞机已在机场发动,准备起飞了,他匆忙赶到机场,途中,他心想病人一定是什么大人物,怎知到了目的地一看,却原来是一名十四岁的放羊女孩子,因救火而大面积烧伤全身皮肤。他不仅为了这件事深有感触,而且也从这一名小姑娘身上得到无限勇气。
    洪若诗回英国时,治疗聋哑的新针疗法还没有出现,因此书中并没有这一部分在内,不过,他还是对于中医的学问作了重点介绍,并以“东方和西方的婚姻”来比喻中西医结合。他认为这一条路是大有前途的。
    详细作了介绍的,则有断臂断指再植、治愈大面积烧伤、制造人工胰岛素成功等等。但是,他所推崇的还不单在这一方面。他认为,中国基本上消灭和控制了开放性性病和血吸虫病两件事,是全世界的创举。书中在《征服淋病》一章中,甚至用了放大体字,向读者交代:“关于中国有关性病的目前情况,可以用一句话讲完:即,中国大部分地区内已完全消灭了性病,在全国范围内已完全控制了性病。”这件事,本已是了不起的大事。对于一个来自西方的医生来说,自然更加了不起了。
    洪若诗在最后部分,集中全力写了医疗事业下农村的情况。他从亲身感受及所见所闻,介绍了许多新人新事。
    这一两个月来,洪若诗在英国各地发表演说,谈中国医学,也谈文化大革命,很受欢迎。作者在本书后记中这样写道:“在这本书里,我写了一些有关中国在医疗方面的进步情况。其实,其他的每一个部门中,(尤其是最重要的部门——中国人民的政治观点的革命化和道德品质)也有同样的进步。
    “我相信,由于文化大革命,未来几十年中的成就还要更加巨大,比我所曾亲眼看到的成就要巨大得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