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香港“晶报”谈蒋杜会谈后的局势认为彭部长文告是要拆开美蒋关系但是一项善计蒋介石不要执迷不悟落个叶铭琛和张作霖的下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58-10-30

    【本刊讯】香港“晶报”27日发表题为“台湾局势进入新阶段”的社论,全文如下:
    在杜蒋发表联合公报之翌日,中共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文告,杜蒋联合公报之主要内容是“决不反攻大陆,实行‘两个中国’政策”,彭德怀文告主要内容是“半停半打,愿意与‘国军’化敌为友”。依我们看,台湾海峡之局势已转入新阶段了,这新阶段之特征在国民党方面是不和不战,在中共方面是可和可战。何以不和不战
    为甚么说国民党是不和不战呢?蒋介石至今天还未有表示愿与中共开谈判,反而愿向美国人分期投降,惟杜勒斯之命是听,这就是“不和”。公开宣布,昭告天下:“不用武力反攻大陆”,这就是不战。这是使人大惑不解之现象,两军相争,不和则战不战则和,应是千古不磨之定律。但在蒋介石今日之处境言,虽谓不惑不解,其实亦可解,则蒋介石在美国之束缚下,已失去一切自由,美国不许他和,他就不能和,美国不许他战,他就不能战。譬如木偶,主人不牵线,他又有何动作呢?何以可和可战
    为甚么中共要采取可和可战之态度而不即和即战呢?则在未有杜蒋之联合公报之前,台湾问题,很复杂,复杂在又是国共之间的内战;又是中国对美国的外战。杜蒋联合公报发表而后,证明蒋介石已失去一切主权,战也无权,和也无权了,台湾问题,性质已经很单纯,是中国对美国之外战。而美国今日,正用“寓战于和”,“外和内战”之手段,他装成“和事老人”般的脸孔而进行把“世界推向大战边缘”政策,对付之法,只有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所以不能用“即战即和”。是善意不是恶意
    昨天彭德怀的半停半打文告发表后,反共报纸,一致认定是中共要“离间美蒋关系之恶计”。此看法,一半对的,不半不对。对的是中共确要把美蒋关系拆开。不对的是算不得恶计。何以言之?因为美蒋目前的关系并不好,不好在这个关系,不是平等的关系,不是双方愉快的关系。有如“香港时报”所言,这关系,在美国则对蒋颐指气使,在蒋则对美受其颐指气使。有如“工商日报”所言,美国是监狱官,蒋是被判无期徒刑之囚犯。如“星岛日报”所言,美国为了自己之利益而迫蒋牺牲,等于自杀,而蒋则对美仁至义尽。此种关系,有不如无,中共要拆散之,怎可以谓“恶计”?明明白白是善计了。两个故事
    现在让我们说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说明蒋介石所采“不战不和”之结果;一个故事是说明中共不采用“即战即和”之原因。
    第一个故事,主角是叶铭琛,这是“不战不和”主义的祖师,叶铭琛是两广总督,咸丰五年(1855),英勇陷广州,叶铭琛采不战不和之策,及被俘之前,叶正襟危坐于总督衙门大堂内,背后墙上,书十六字曰:“不战不和,不降不走,宰相襟怀,大臣操守”。其后,英人掳叶铭琛去,作深山大野人论,缚住来游街,折磨至死。
    第二个故事,主角是张作霖,张作霖是个军阀,他只求凭借外力,使他在东北三省,称孤道寡,安富尊荣已足,正合日本吞并东北之心意,乐得让他作为傀儡。可是他的儿子张学良,却有民族大义,既不愿国家分裂,更看破日本亡华之阴谋,民国十七年(1928)张学良重金购得日本亡华阴谋之“田中奏章”,公布天下,一时,全世界舆论对日抨击,日本人知张氏父子,有意团结国内,共御外侮,乃于张作霖由北京返沈阳路过皇姑屯时炸死之。而全国易帜之局虽成,日本亡华之手段亦急不及待,终于有沈阳事变,一夜而亡东北三省。紧张已过危机尚在
    这两个故事,前者是说明“不战不和”之政策是没有好果的。如叶铭琛,降志辱身,贻羞青史,贻笑天下。后者说明,今日之台湾,一如当日之东北;今日之美国,一如当日之日本;今日之蒋介石,一如当日之张作霖;今日之蒋经国,一如当日之张学良;今日之草山,又何难成为当日之皇姑屯。故中共不管对美国,对国民党,都不容有“即战即和”之措施。
    总之,台湾局势,紧张的阶段已过,但危机却未过,今后是中美斗争之局。这局残棋,国民党连一只河边卒也不是了,是一只已死的棋子。胜败是中共与美国间的事。为了美国还不肯认输,还要伺机求逞,所以中共扎定一个可战可和的马,枕戈待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