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香港《大公报》文章《台湾经济的殖民地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9-02-23

    台湾工业资金主要来自美、日;机器设备和技术完全依赖进口;重工业几乎完全没有;输出输入极端不平衡,内外市场全被外国人操纵。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六日刊登一篇题为《台湾经济的殖民地性》的文章,摘要如下:
    一年之前,日本《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一篇专门论述台湾经济的文章。认为台湾经济带有殖民地性。在蒋帮加紧推行所谓“吸引外资”的政策下,现在台湾经济的殖民地性更加明显了。
    《经济学人》杂志认为,台湾经济的殖民地性,表现在工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美“援”和美日的投资上。
    据蒋帮“经济部”的统计数字。自从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七年六月的六年半中,蒋帮平均每年“核准”的外资(主要是美资利日资)计三千一百多万美元,为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年每年“核准”金额的八倍;而在去年,全年“核准”数字更达一亿零四百万美元,为过去六年半每年平均数字的三倍。因此,美、日资金已经长驱涌入了台湾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去。
    据蒋帮报纸透露,目前美国资本在台湾工业资本中,已占百分之五十以上;
    在农业中占百分之二十以上;
    在交通运输业中占了百分之四十;
    在电力工业中,更占了百分之七十至八十。
    而日本的资本,则已在台湾的纺织、制药、味精等工业部门中,占了压倒的优势。
    美国和日本公司在台湾设厂及倾销货物,享有免税、减税,以及自由汇出利润等等特权。蒋帮为了给美、日资本大开方便之门,还特地设立“高雄加工区”,让美、日公司在那里占用台湾土地设厂,最近蒋帮还准备在新竹设立同样的“高级工业区”。有一家台报称这些“特区”为“变相租界”,而台湾百姓则愤怒地称之为“经济殖民地”。台湾的经济主权,实际上完全操诸美、日之手。
    台湾各类工业的机器设备以及技术,完全依赖外国进口,这是台湾经济殖民地性的另一个表现。
    以在台湾工业中占重要地位的纺织业为例,棉、毛、机器设备,几乎全部是外国进口的。电冰箱的主要零件是从日本进口的。甚至一架制造技术并不复杂的缝纫机,一些主要部件也要依赖日本供应。因此,台湾的工业,实际上是由台湾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而由外国提供资本、技术和设备,并由外国老板赚钱。
    美、日公司在台湾建立的企业,或者美其名为与台湾实行“技术合作”的工厂,绝大多数是从外国输入半制成品或部件,在台湾装配或包装,而以外国牌子在台湾市场出售产品的。这是美、日公司囊括台湾市场的一种毒辣的手段。例如,台湾官营的“烟酒公卖局”,不久也将为美国菲力浦公司在台湾包装“马波罗”香烟,在台湾市场出售。又如台湾唯一的所谓“裕隆汽车制造公司”,实际上是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的装配车间,其所装配的汽车,以“达特逊”、“青岛”等日本牌子出售。连蒋帮“亚洲生产力中心新闻处长”潘焕昆也招认,台湾工业“简直成了外国工业的延长”。
    台报早已慨乎言之,台湾市场已成为外国货品的天下。台湾本地的产品,一则以本销市场狭小,二则以竞争不过洋货,因而要依存于外国市场。但是,台湾制品质量低劣,在外地市场上也不能和别人竞争,而且要受到别人的种种限制与歧视。因此,西方经济一有甚么风吹草动,台湾的出口货物必然首先成为牺牲品。例如,美国限制台湾纺织品及洋菇罐头入口,最近又酝酿新的限制;日本排挤台蕉输去,都对台湾打击极大。输出入的极端不平衡(去年台湾人超额高达一亿四千四百万美元),以及内外市场的被操纵,这又是台湾经济殖民地性的表现之一。
    从工业的结构上,也可以看出台湾经济的殖民地性质。据台湾报纸的资料,台湾较发达的工业,只是纺织、制糖、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上述工业在台湾工业产值中占了百分之四十四。基本工业在台湾极为贫乏,真正的重工业几乎完全没有,作为“工业之母”的钢铁工厂和机械工厂有名无实,整个工业根本不成系统,更说不上独立。一些所谓“钢铁厂”,其实又是打铁厂、铁器厂或钢具厂,而其所用的原料——铁皮、钢板等,全是由外国进口的。所谓“机械制造业”,其制品也不过是电冰箱、电饭煲、缝纫机之类。
    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台湾虽然有工厂二万二千余家,但都是规模很小、技术落后的。其中,职工在六百人以上的工厂不足六百家。台湾九个工业公会”的声明说,外资工厂财雄势大,台湾工厂“己无立足之余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