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日记者报道:苏修统治下的西伯利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8-10-27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四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外国记者笔下的西伯利亚》,摘要转载如下:
    一个日本旅客、前《每日新闻》驻苏特派员佐治俊彦,最近到苏联西伯利亚各地旅行,对那里的物资缺乏,日用品价格昂贵,消费品质量低劣,表示惊异。
    苏修为了“开发”西伯利亚,不惜一再向日本低声下气伸手乞援,要求技术“协助”,欢迎“投资”,并不惜牺牲主权,只要日本垄断企业肯同苏修“合作”,向西伯利亚投资,什么条件都好商量。在这种情形下,日本的调查团、科技人员和旅客,一批一批到西伯利亚调查或旅行。
    佐治在他的通讯中说,他到西伯利亚的第一个印象是,那里的物资奇缺,物价昂贵。他在从纳霍德卡到哈巴洛夫斯克的头等寝车上过夜,跑进了洗手间,发现车上的厕纸,其劣无比。他认为在招待外宾的列车上,只能拿出不堪使用的粗劣厕纸,说明苏修的经济非常困难。
    以后他在西伯利亚各地旅行,住的是最大的宾馆,发现所用厕纸都是极其粗劣的东西。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纸张最能表示它的消费水平。他在西伯利亚最大的城市诺沃西比尔斯克,特别跑到该市最大的百货公司看看,发现物资显著不足,连普通塑胶用品也很少。有些电视机、电唱机出售,但价格贵得惊人,而且质量低劣。
    一架十四吋的黑白电视机,标价合港币一千七百余元,一架普通电唱机售价合港币一千四百元,试听一下,声响效果很差。男子普通皮鞋每对合港币一百七十元,一双女用尼龙袜竟合港币四十元。单是看这些标价,就使他吓了一跳。再看看那些苏联本国制品,品质都很粗劣。这还是第一流百货公司陈列的商品,其他可想而知。
    在百货公司中也有外国输入的消费品,如日本、捷克的皮鞋,东德的袜子,保加利亚的香烟等。输入这些外国消费品,说明苏联国内供应的不足。
    在苏联,一辆“伏特加牌”小型汽车售价合港币三万元,一辆“莫斯科人”小型车也要二万七千港币。除特权阶层可能拥有一辆汽车外,对于一般人简直是梦想。一个普通工人每月收入不过合港币四百多元,要应付这样高昂的日用品物价,是极不容易的。
    通讯说,苏联一般人对苏修产品质量低劣非常不满。莫斯科厂出品的皮鞋,一穿底就和鞋帮脱离。在莫斯科,至少有四十万双这样的鞋子变成滞销货,没有人敢买。首都的产品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工业品的质量更不难想像。
    通讯还说,在西伯利亚大城市,到处看到主妇们轮购食物的长龙,处处表明在苏修统治下人民生活水准的低落,和广大人民的贫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