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南报透露:苏商品极缺物价高昂投机活动盛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7-12-28

    【本刊讯】南斯拉夫《信使报》十二月十七日刊登该报驻莫斯科记者塞德马克的一篇报道,题为《绿领带还是红领带?》,摘要如下:
    苏联的消费者常常面临令人困惑的场面:商店不少,没有东西好买。经济改革使他的口袋有了钱,至少从潜在的意义上讲,为他开拓了消费的道路。但是,消费是一个矛盾的概念,消费就像恋爱一样,总是需要两厢情愿:有了有效的需求,还要有有效的供给。
    不必对苏联的轻工业的可能性作过高的估计,但是应当指出,它的比较低下的生产能力未必总是使消费者感到有困难的原因。生产者和商业之间的联系还不是最有效的。因此,商店里拥挤不堪,并不是由于生产能力不足,而显然是由于在生产者—商业这条线路上发生了“短路”。
    在新制度下,仍然要作计划,不过指标不同了,不那么僵硬。现在,同以前一样,由国家和各共和国作计划,但是,悄费品的生产者也必须作计划。
    对于他来说,著名的经济学家利别尔曼教授今春所说的下面这句格言,比对任何人都更有价值,确定这家工厂或那家工厂需要多少生铁,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要断定莫斯科人春天决定戴绿领带还是红领带,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本刊讯】南《战斗报》十二月十八日刊登该报常驻莫斯科记者巴亚尔斯基的一篇报道,题为《生活水平和渴求优良商品》,摘要如下:
    关于平均收入、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增加的统计材料,货币收入同物价、房租的比较,往往并不提供说明苏联目前生活水平的明确图景。
    去年的平均工资是一百卢布。但是,一双比较好的女式皮鞋就要四十卢布(式样过时一些的为二十至二十五卢布)!一套较好的衣服,要价一百卢布,甚至还要多!
    这里的商店里总是拥挤得很。这在人们手头上钱不多,商店里商品不多的时候就是这样。今天,人们的钱多了,而商品,特别是质量优良的商品,从来都不足以满足一切潜在的买客,于是商店里就越来越拥挤,商店里人声鼎沸,犹如蜜蜂在蜂房里。人们在商店里挤来挤去,想看看有什么新玩意儿好买。
    前几年,供应什么,马上就卖完。现在不一样了。
    购买比较便宜的成衣,没有人排队,但是,一有较好的成衣(甚至价格高达一百二十卢布一套的),总是有人排队。鞋子也是这样,新式女服更是如此。
    要购置电视机或者电冰箱、洗衣机,特别是分期付款的话,过去得登记等候。得等好几个月。投机活动也就盛行:花二、三十个卢布,来买排队名单上的一个优先名额。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