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革命风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6-11-27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十一月十日发表的马锐筹写的国庆观礼纪行,题为《革命风尚》摘要如下(文内小标题是原来的):送往迎来有宝书
    这次参观旅行,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全国成为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在大破大立中,革命风尚迅速普及全国。
    毛主席语录本,差不多人手一册。我们到学校、工厂参观的时候,主方都举着语录本相迎,我们离开的时候,他们又举着语录本相送。我们也以语录本还答。
    因此,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或离开一个地方,大家都互相提示:“准备语录本!”“准备语录本!”在大路上见到红卫兵队伍的时候,也是如此。抬头见语录
    可以说是抬头见语录。
    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街道上、机器上……,处处是语录。我们路过农村,农村的墙头,也写满各种各样的语录。
    有的小学生、红卫兵、解放军就更别致了,他们把小语录牌佩在胸前,另是一景。
    解放军每个床头,都放上一个语录牌,这种牌分成三栏,一栏写语录,一栏写自己的思想情况,另一栏写改正方法。他们真如林彪副主席所号召的,把‘“老三篇”当作座右铭来学习。对解放军的活学活用,我们都表示钦佩。出门摸口袋
    干部、红卫兵每人每天都携带着语录本,做到宝书不离身。
    我报驻京特派员龚之方兄,每次到宾馆来访问我们,手中都带着一个国产尼龙网袋,里边装着什么东西,经了解,原来装的是语录本。
    一位老革命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每天出门,一定要摸摸口袋或裤袋,看看有没有带语录本。如果不带语录本,我要被红卫兵贴大字报。”“手捧书本心向党”
    我们到北京后第一天,廖承志主任来华侨大厦,和我们一道食早餐。餐后,他赠我们两件珍贵礼物:一件是语录本,一件是毛主席像纪念章。
    “手捧书本心向党”,这是《毛主席著作闪金光》颂歌中的一句,我们接过廖主任赠给我们的红光闪闪的语录本,真有这个感情。
    廖主任是亲手发给我们的,我们也一个一个的上前去接。虽没有什么仪式,但比学校毕业礼上的发文凭庄严得多了。
    听说北京各机关单位发语录本,都由首长亲发。毛主席语录是革命的传家宝,一代一代向下传,应该如此。一句一节方向明
    读语录已经成为社会一种风气。
    业务会、演讲会或是什么会,开会之前,一般都针对会议或报告会的性质,读上几条有关的语录。
    比如,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可以读语录本第十一页:“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有时读全节,有时也读节中的几句。领读人说:“毛主席说”或“毛主席教导我们”、“最高指示”,大家便按照语录本一句一句的齐声朗诵。
    这样很好。虽然短短的一节或几句,读了之后,就心亮眼明,方向明确。男女老幼来学歌
    映院剧场有新作风。
    电影未放映之前,先放毛主席语录。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影院大量放映商业广告的坏习惯坏作风没有了。
    剧场演戏之前,做两件有革命意义的好事:第一,领读语录,第二,教唱革命歌。
    一个俊俏英武的红卫兵昂昂走出前台,向观众行一个军礼。接着,教歌便开始。像电台教唱歌一样,先一句一句的教,后两句两句的教,然后,再教全首。一边教,一边用灯光打字幕,男女老幼看着银幕上的字,便跟着一句一句的学。
    在南北旅行中,我们做过不少次学生,也学过不少的歌。
    现在,整个中国,都响起了革命的歌声,雄壮豪迈,令人振奋。我们在旅途中,也由南唱到北,由北唱到南。在深圳桥头,我们还唱了一首才回香港。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