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经互会矛盾重重危机加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6-08-26

    【本刊讯】美国《华尔街日报》十七日刊登该报记者雷·维克的文章,题目是《经互会的危机;俄国人要提高他们卖给东欧的物品的价格;苏联的盟国设法从别处获得供应——伊朗得到一亿四千万元的石油订货;莫斯科也在西方购物》,摘要如下:
    现在,俄国正迫使经互会每一成员国确定同苏联的新的经济关系。
    有些国家担心从俄国进口东西将花费更多的钱,因而正试图同非共产党国家作交易以取得他们通常要从苏联得到的供应物资。罗马尼亚已经同意十年中从伊朗进口一亿四千万美元的原油,而以供应伊朗所需的农用拖拉机作报酬。
    然而,其他经互会国家在经济上被拉得同苏联更紧密了。捷匈就是两个例子。但是,即使是它们也都在制定计划要尽快逃脱俄国人的经济包围。
    西方分析家认为,贸易的转变长远地说会产生世界范围的后果。它差不多肯定会助长东欧的民族主义,进一步撕裂共产党集团的政治关系。它可能向非共产党的基本日用品售卖者打开至今是有限的东欧市场。它也可能迫使东欧国家在西方市场上更剧烈地抢售原来运给苏联的工业制品。
    但是最为直接的、有意义的影响大概会是对苏联自己的。俄国人想大大扩大他们自己同西方的交易。
    俄国经济学家越来越对资本主义的成本会计感兴趣。
    苏联一个主要经济学家鲍戈莫洛夫最近计算,苏联输出制成品比输出它一直向盟国供应的原料为其资本投资赚的钱可能要多许多。他的计算表明,对象生产机器之类的制成品投资,要比对象生产铁砂、肥料或煤之类的原料的设备进行等量投资,多赚四到七倍之多的外汇。他写道,“在制定一九六六——七○年(经济)计划时,苏联甚至损害自己的民族利益以满足其他经互会国家对原料的需要。”
    当然,其他经互会国家没有同意这种结论。事实上,苏联人很早就被指责在供应品方面要其伙伴出高于一般市价的价钱。一份最近以一九六四年价格为基础的研究报告表明,输入俄国原油的共产党进口者要对每吨平均付十八点二二美元,而俄国对非共产党买主却只要十点三五美元。
    在经互会国家开会和进行双边交易时,俄国人(以生产更多、更好产品的形式)要求高价,要求预先付款或者两者都要。来自苏联人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厉害,因为他们最近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小麦,他们预料,为了从西方购买汽车制造设备以使苏联过时的汽车工业现代化需要花费很多的钱。
    仅仅在今年,俄国人就买了价值十三亿美元的小麦和制造汽车的产品——必须从其他地方搞到购买这些东西所需要的钱。
    据报道,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同意以预付的形式提供一些资金(数目不详)来扩大俄国的原油产量以便交付给它石油。
    据信,匈牙利也承担了同样的义务。负责经互会事务的副总理奥普罗·安托尔不久以前说,匈牙利“将越来越依靠苏联提供原料和燃料”。
    即使这样,几乎所有的经互会国家都在谋求另外的供应来源。例如,捷克斯洛伐克给伊朗提供了一千五百万美元的十年贷款,以资助伊朗人购买捷克货。这笔贷款将由伊朗以石油供给捷克斯洛伐克来偿付。东德、匈牙利、波兰和保加利亚也一直在打听中东的石油供应。
    一个苏联集团问题的分析家吉尔在慕尼黑的自由欧洲电台说道,“目前的局势是衡量莫斯科对经互会的活动和前景的幻灭的尺度。克里姆林宫目前对经互会的态度,显然比赫鲁晓夫时代更加商业性、更加利己主义、更加基于民族利益。虽然这种处理办法从狭窄的短期来看可能符合克里姆林宫自己的利益,但是看来一定会增强小伙伴把西方看成是摆脱对苏联依赖的出路的趋势。”
    从苏联的观点看,除了得到眼前的经济利益外,东欧从其他国家购买更多的东西将减轻对俄国的政治压力;让俄国从不发达国家购买原材料来帮助它们。
    不管东欧在其他地方买东西有多少利益,但是由于它们缺少硬通货(如美元和英镑)它们的购买力受到了很大限制。缺少外汇意味着,大部分东欧进口货物必须以货易货来支付。恰恰是由于俄国人对东欧的货物感到失望的同一原因——据说这些货物质量低,因此,经互会国家可能感到很难在有利的条件下以货易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